回覆列表
  • 1 # 大道有李

    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是當時社會的政治氛圍。魏晉時,特別是曹氏後期司馬氏掌權的時代,社會正在完成由軍閥向士族門閥的轉變過渡階段,政治氛圍是很壓抑的。名士根本沒有能力改變這種現狀。

    第二,是當時的官僚選拔制度。曹操時代主張唯才是舉,但是曹操死後魏國主要是奉行九品中正制,並延續到晉朝。所以,能不能做官,不看才能,看出身。王羲之為什麼叫王右軍?是因為他一出生就是右軍將軍的身份。社會上升通道關閉,寒門名士當然沒有動力去改變國家了。

    綜合以上兩個原因,名士去做隱士也就是最符合他們性格的出路了。

  • 2 # 彭昕明

    首先這個問題就是錯的,魏晉名士是有一些隱士,但更多的是在朝廷做官的,甚至還有許多是權臣,比如王導、王敦、謝安、桓溫等。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一個“尚通脫”的驚世駭俗群體,他們獨立特行而隨情任性、無拘無束而消遙自在、恣肆癲狂而獨得其樂,正統的儒家訓導成了他們的耳邊風,禮教習俗成了他們的多餘,功名富貴被他們看談,譭譽生死被他們堪破,醉酒和清談是他們的人生第一要務,只一個順其自然,循其本性。然而他們又並非市井無賴,愚鈍頑徒,他們都有著較深的文化根底,他們談玄論道駕輕就就熟,口燦蓮花妙筆生輝,有的還在中華文化史上留下過令人敬仰的宏篇佳構或妙曲精繪,後人稱他們為“魏晉名士”。連勸告青年人莫讀中國書的魯迅也對他們刮目相看,以一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的長文來探究名士行為的原因。多虧一部《世說新語》,把他們的言行記錄下來,才沒使它們被歷史的菸灰埋沒,才讓後人能夠一睹名士風采。

    從建安七子、竹林七賢,洛陽二十四友,還有荀彧、何晏、王導,王敦、王衍、衛玠、謝鯤、羊曼、謝安、謝混,庾亮、陶侃。

    題主說的隱士,我想來想去,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嵇康做過中散大夫,阮籍做過步兵校尉,但也只能勉強為隱士,郭璞做過王敦的記室參軍,陸機做過成都王司馬穎的平原內史。就算有偶爾賦閒的,也只是因為在權力鬥爭中敗下陣來而已。比如在空中書寫“咄咄”的殷浩。

    題主最能夠拿出來的論據,應該就是隱居東山的謝安,一直到四十多歲才出山為官。但事實上謝安是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的從弟。他前期隱居,是因為家族已經有很多人在當官,直到謝氏家族在朝中之人盡數逝去,他才出來為官。在那個年代,當官是憑出身來決定的。許多政治貴族,幾乎壟斷了當時的政治權力,琅琊王氏家族(王導,王衍,王敦,王羲之,王獻之)、陳留謝氏家族(謝安,謝玄)、顏氏家族 、庾式家族(庾亮,庾冰、庾翼)、溫嶠家族、 郗式(郗鑑)家族等等都是如此。謝安的隱居,其實也是待價而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超市買的蔬菜是直接放冰箱,還是把袋子取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