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健雜說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最初,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人們熟悉的插柳折柳、吃青團等一系列習俗,跟它還沒多大關係。直到唐朝,隨著清明影響增大,吸收了上巳節與寒食節的習俗,趨向融合,逐漸形成如今的清明節,寒食節即成為清明的別稱,也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

    特別說明一下,在古代,與清明日期相近有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寒食節,一個是上巳節,都在農曆三月上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兩個節日和清明節氣基本互不干擾,只是偶爾有一些習俗相似。

    關於寒食節,有這樣一個傳說:春秋時代,晉國宮廷發生內亂。晉國太子重耳的同父異母兄弟和後母驪姬想除掉他奪其王位,為了逃避他們的迫害,晉國太子重耳與忠臣介子推等人流亡在外,有一日,他們在山中迷路,糧斷援絕。於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湯解重耳之飢,重耳十分感動。十九年後, 重耳返回晉國,成為一國之君,史稱晉文公。當時,他為褒揚群臣輔佐之功,對他們論功行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可當他親自去請時,介子推已經帶著母親,隱居綿山了。後來,晉文公欲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受賞,結果卻意外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晉文公十分悲痛,為表悼念之情,下令將二人埋在大柳樹下,並把綿山改稱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登山祭奠。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掐了一些柳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 2 # 法律人5524

    清明節傳說是晉文公重耳流亡,隨從大臣介子推剜腿肉熬湯為重耳解飢餓。後來重耳掌權,尋找他,介子推不肯下山為官而誤被火燒死。為紀念介子推,此日定為寒食節,後為清明。

    清明習俗為踏青、植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餐吃的太多對身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