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別稱莊子、莊子休。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又名《南華經》《南華真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哲學、藝術、美學與人生觀、政治觀等等。《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相對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內篇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哲學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成玄英雲:莊子“內篇明於理本,外篇語其事蹟,雜篇明於理事。內篇雖明理本,不無事蹟;外篇雖明事蹟,甚有妙理。”故王叔岷先生認為,研習莊子當“破除內外雜篇觀念。”司馬遷評價:“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天下篇》後半部分極其之後內容。至於唐以前,有完本五十二篇與殘本三十三篇並行。原來學者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託名。近代出土《莊子》秦漢竹簡殘篇,證明各篇為先秦古書。總的來說,《莊子》一書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莊子》在元初遭到禁燬,其各家注本也大多由此亡軼或缺散。內篇,乃是郭象所定,故王叔岷認為,研習莊子當破除內外雜篇觀念。一般認為應是莊子所著,是莊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構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內七篇篇目都為三字,與外、雜篇取各篇篇首兩字為題不同,內篇篇目皆標明題旨。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別稱莊子、莊子休。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又名《南華經》《南華真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哲學、藝術、美學與人生觀、政治觀等等。《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相對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內篇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哲學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成玄英雲:莊子“內篇明於理本,外篇語其事蹟,雜篇明於理事。內篇雖明理本,不無事蹟;外篇雖明事蹟,甚有妙理。”故王叔岷先生認為,研習莊子當“破除內外雜篇觀念。”司馬遷評價:“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天下篇》後半部分極其之後內容。至於唐以前,有完本五十二篇與殘本三十三篇並行。原來學者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託名。近代出土《莊子》秦漢竹簡殘篇,證明各篇為先秦古書。總的來說,《莊子》一書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莊子》在元初遭到禁燬,其各家注本也大多由此亡軼或缺散。內篇,乃是郭象所定,故王叔岷認為,研習莊子當破除內外雜篇觀念。一般認為應是莊子所著,是莊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構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內七篇篇目都為三字,與外、雜篇取各篇篇首兩字為題不同,內篇篇目皆標明題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