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相關的成語叫“悔讀南華”,故事是這樣的:唐宣宗皇帝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下句,讓大家幫忙,溫庭筠“玉條脫”對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相國令狐陶不知“玉條脫”之說,問溫庭筠。溫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並且說,《南華經》並非僻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說令狐陶不讀書,譏諷令狐陶無學。令狐陶因此和他幹上了,奏他有才無行,不宜與第。溫庭筠一直未中第,就與他的恃才傲物有關,相傳後來他也悔不該當年的輕狂,自己作詩云:“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後人遂將“悔讀南華”比喻學識淵博而不為人所容。 問題來了,《南華經》就是《莊子》,莊子在唐玄宗時封為南華真人,故《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真經》。我可以負責任的講,《莊子》裡面是沒有提到過“玉條脫”的。現在來解釋下這個東西:“金步搖”,即金制的步搖,古代婦女常見髮飾,行動時亦步亦搖故稱為步搖;“玉條脫”是古代臂飾,呈螺旋形,上下兩頭左右可活動,以便緊松。《莊子》凡三十三篇文章裡,沒有見到過玉條脫的影子。何況“條脫”這個東西在當時也不是稀罕物,與溫庭筠同一時期的李商隱就寫過“蠻絲繫條脫,妍眼和香屑”這樣的句子。因此,溫庭筠以“玉條脫”對“金步搖”一事可能是真的,而相國不知道“玉條脫”是何物,以及他告之相國“玉條脫”出自《南華經》實在是有所誤傳,包括“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這句不是偽詩,就是溫庭筠另有所指。 “玉條脫”肯定不是出自《莊子》裡面的,如果確有以“玉條脫”對“金步搖”一事,並確有相國向溫庭筠打聽“玉條脫”的出處,那麼溫庭筠提到的究竟是什麼一部書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的初步看法:溫庭筠說的應該是《真誥》一書。《莊子》和《真誥》都是中國道家典籍中叢書中的一部,《真誥》是道教洞玄部經書,為南朝道士陶弘景所著。《真誥·運象·綠萼華詩》:“贈詩一篇並致火澣布手巾一枚、金玉條脫各一枚。條脫似指環而大,異常精好。”(見附圖) 我的結論:後人訛傳了溫庭筠指出“玉條脫”出自《南華經》一事,生造了“悔讀南華”這一典故,因為《莊子》里根本就沒有出現過“玉條脫”。如果據此認為《莊子》不止三十三篇,其中有所佚散,那此事倒確實是一個佐證,不過不管怎麼樣,現在的《莊子》裡是沒有“玉條脫”的。
有個相關的成語叫“悔讀南華”,故事是這樣的:唐宣宗皇帝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下句,讓大家幫忙,溫庭筠“玉條脫”對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相國令狐陶不知“玉條脫”之說,問溫庭筠。溫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並且說,《南華經》並非僻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說令狐陶不讀書,譏諷令狐陶無學。令狐陶因此和他幹上了,奏他有才無行,不宜與第。溫庭筠一直未中第,就與他的恃才傲物有關,相傳後來他也悔不該當年的輕狂,自己作詩云:“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後人遂將“悔讀南華”比喻學識淵博而不為人所容。 問題來了,《南華經》就是《莊子》,莊子在唐玄宗時封為南華真人,故《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真經》。我可以負責任的講,《莊子》裡面是沒有提到過“玉條脫”的。現在來解釋下這個東西:“金步搖”,即金制的步搖,古代婦女常見髮飾,行動時亦步亦搖故稱為步搖;“玉條脫”是古代臂飾,呈螺旋形,上下兩頭左右可活動,以便緊松。《莊子》凡三十三篇文章裡,沒有見到過玉條脫的影子。何況“條脫”這個東西在當時也不是稀罕物,與溫庭筠同一時期的李商隱就寫過“蠻絲繫條脫,妍眼和香屑”這樣的句子。因此,溫庭筠以“玉條脫”對“金步搖”一事可能是真的,而相國不知道“玉條脫”是何物,以及他告之相國“玉條脫”出自《南華經》實在是有所誤傳,包括“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這句不是偽詩,就是溫庭筠另有所指。 “玉條脫”肯定不是出自《莊子》裡面的,如果確有以“玉條脫”對“金步搖”一事,並確有相國向溫庭筠打聽“玉條脫”的出處,那麼溫庭筠提到的究竟是什麼一部書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的初步看法:溫庭筠說的應該是《真誥》一書。《莊子》和《真誥》都是中國道家典籍中叢書中的一部,《真誥》是道教洞玄部經書,為南朝道士陶弘景所著。《真誥·運象·綠萼華詩》:“贈詩一篇並致火澣布手巾一枚、金玉條脫各一枚。條脫似指環而大,異常精好。”(見附圖) 我的結論:後人訛傳了溫庭筠指出“玉條脫”出自《南華經》一事,生造了“悔讀南華”這一典故,因為《莊子》里根本就沒有出現過“玉條脫”。如果據此認為《莊子》不止三十三篇,其中有所佚散,那此事倒確實是一個佐證,不過不管怎麼樣,現在的《莊子》裡是沒有“玉條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