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空電報

    目前人類發現的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是比鄰星,即便如此它與我們的距離也有4.22光年,而開普勒望遠鏡的測量資料與德雷克方程相結合告訴我們離我們最近的宜居行星可能有6.5光年。以目前人類的太空飛行速度來看,旅行者1號是人類目前飛的最遠的無人探測器,2014年進入星際空間,從1977年發射至今連太陽系都沒飛出去,可見人類的太空旅行速度只能是蝸牛級別。

    相比起來,改造一個適居行星在理論上要簡單得多也容易實現的多,以火星為例,科學家提出的方案分為兩步,第一步為生態環境形成,第二步為地球環境形成。生態環境形成主要是要使火星上出現液態水,增加火星大氣中氮和氧的含量以減少到達火星表面的紫外線。實施方法是給火星增溫,使土壤中的氣體被釋放出來,逐步造成溫室效應,並促進火星北極的冰融化來解決液態水的問題。

    第二步是引進微生物進一步改造火星大氣,然後種植植物,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最後引入動物,保證其生態環境的生物多樣性。然而這一方案說起來容易,實際實現起來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而spaceX公司在2015年提出過用氫彈改造火星大氣的計劃,這只是個開端,整個計劃需要巨量的資源輸出,漫長的實施過程,就目前來看也是相當科幻的。除非人類能想出辦法實現接近光速飛行,否則改造行星的可行性仍將稍高難麼一些。

  • 2 # 懷疑探索者

    遷徙到適合居住的星球,這種機率很低,一個和地球環境類似的行星,怎麼就湊巧讓你遇上了呢?這個也太巧合了嗎?再說,以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1000年內能不能飛出太陽系,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就不要想什麼移民某一個遙遠的行星了。就是可以,那也是幾十萬幾百萬年以後大事情了。至於什麼曲率飛船,幾千萬幾億年之後才會有吧?也可能永遠沒有。遷徙外星球困難重重,那麼,在太陽系之內改造行星呢?同樣是困難重重。改造行星,不是嘴皮子上面改造,而是要投入大量的資源,人力,無力,智力,毅力,缺一不可。這些資源都從哪裡來?當時是來源於地球。改造一個火星需要多少資源呢?曾經有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計算過,把火星改造為適宜人類居住的環境,需要至少5000年,同時消耗人類從公元1200到2010年的所有國民生產總值的100倍。人類社會會不會耗費如此巨大的資源,去投資一個5000年以後才可能看見成效的專案?我想,正常的國會都不會批准。除非近期就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比如在火星上發現了什麼特殊的東西,只要弄回來,立即可以賺成億萬富翁。否則,單靠科學家的一廂情願,是不可能開發火星的。充其量派幾個宇航員過去,建個把基地,住上幾十年,人一死,拉倒了。所以說,改造行星還是很困難的,已經遠遠超越了人類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水平。我們人類還是要耐心的多等待很長一段時間了。

  • 3 # 辰悟1

    謝邀讓回答這些不現實的只是個人想象的問題!就現在的科技技術;在沒有發現別的文明星球之時,提前想到地球一但被不安套路行走的天外來客直撞地球時的惡果,是為人類儘可能留種的一個盡現在科技未一能做的辦法。在沒有天外來客撞地球前,人類的科學家:加快研發科技成果,就更為讓人敬重和這是一種為人類留種的責任了!咱們中國的天眼是現在看的最遠的電射鏡。這能讓咱國的天眼透過科學家儘可能的去發現地球外的文明知慧可生存的星球。宇航最超前的科學科技工作者盡各自的最大能力研發更先進的載人飛行物,這是一但天外流星撞地後能為人類留種的共同事項。改造別的星球,作為為人類留種的設想也可同步進行!這一切都是近幾拾年發生意外天體撞地球時為人類留種的最壞想象和儘可能的所做。一但真發生什麼人類無法阻當的惡性事時,眾人還只能靠各自的求生能力能活多少是多少了。

  • 4 # 林甜文娛

    創造?居然用到創造!哈哈 突然想到了小說中的創世神,鴻蒙榜中的人物了,其實就算遷徙也很難更別說創造了,先說遷徙,怎麼遷?遷多少?誰來遷?更何況在遷徙過程中各方力量不斷擴大造成的衝突呢?怎麼解決? 與其在考慮遷徙 不如考慮如何保護好地球

  • 5 #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題主提出的問題和科技密切相關。提到科技的發展以及科技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力,現在有句流行的話說:人們往往會高估未來兩三年的變化,而同時又會低估未來十多年後的變化。因為題主提出的問題是個超出地球進入宇宙的大問題,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句流行的話改一改,變成;對於人類走向宇宙的歷程,人們往往會高估未來幾十年的成就,而又同時會低估未來一兩百年的成就。

    在這裡,之所以人們常常高估科技發展和人類進步在近期的成就,是因為忽視了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都是需要一個艱辛的過程的。而人們往往低估未來一兩百的科技進步和人類發展,則是因為舊有的思想習慣束縛了人們的想象力,按照奇點學派的說法,這也是因為人們很難感受科技在其指數級發展速度上到達後半場後的巨大威力。

    依據這些,我們可以給出題主所提問題的答案,那就是:不管是星際旅行到另一個太陽系中的星球,還是改造臨近行星為宜居行星,在近期內都是難度大到我們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但在一兩百年後,這兩件事情都會變得並不難。

    很可能有人會認為我說的太樂觀了,星際旅行或者改造行星這樣的事,一兩百年後就變得不難了?你是不是在痴人說夢啊!

    大家想一想,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改造行星或者星際旅行太難了呢?

    可能對此有許多回答,比如星際空間的廣闊,光速不可超越是客觀法則無法違反等等,但更加一統的說,這一切的事情顯得如此困難,都是因為人的壽命太短了。假如人的壽命長的多呢?想一想,假如有一天,人類實現了永生呢!這些事還算事麼?!

    我們退一步,就說未來的人可以活一百萬年吧。如果一個人的預期壽命是一百萬年,還有什麼是做不到的?百萬年,拿出十分之一的壽命來,那就是一萬年,按照光速的百分之一在星際旅行,也可以跑到一百光年之外去,或者在臨近的恆星和地球之間打個來回了。

    把金星改造為宜居行星,可能需要上萬年,甚至幾十萬年,這對於我們今天壽命只有不足百年的人而言,真沒什麼意思。但對於預期壽命是一百萬年的人而言,很顯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個不用多說了吧?

    所以,一切都取決於人的壽命有多長。當然了,有人可能會認為,和星際旅行與改造行星相比,永生不老是更奇幻,更詭異,更不可能的事情。

    但在今天,在科學家眼裡,衰老和死亡都不過是一種“疾病”,而不是什麼“必然”。既然是疾病,那就可以治療,雖然現在還治癒不了衰老和死亡這樣的疾病,但不要緊,歷史上原本治不了的疾病多了去了,很多疾病到今天不都已經變得能夠治癒了麼?既然衰老和死亡是一種疾病,那早晚有一天,我們是可以治療,甚至完全治好這種疾病的。而治好衰老和死亡這樣的疾病,那就是實現永生不老了。

    而且,這不是我在吹牛,不是我要靠胡說八道譁眾取寵。事實上,認為人類即將實現永生的人越來越多。比如著名未來學家,《奇點臨近》一書的作者雷.庫茲韋爾就堅定的認為人類到2045年時就可以實現永生,BBC在多年前的一個紀錄片中就說過:“第一個壽命超過上千年的人,今天極有可能已經出生了,只不過我們還沒有意識到”,而“裂生說”更是提出,現在年齡在四十歲以下的人,其實大部分都已經透過裂生而獲得永生了,只不過時間無法逆轉,未來已經永生了的你無法告訴你這個好訊息罷了。總之,對於人類實現永生,在科技的支援下,科學家們和許多人都越來越成為樂觀派。永生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的“科技”話題,在很多人眼裡,已經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痴人說夢了。

    相對於能活一百萬年的人而言,我們這樣壽命不足百年的可憐蟲只能算井底之蛙了。這麼短的壽命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讓我們在“時間的深井”裡跳不出來。

    舉個例子吧,很多人會認為,假如未來有一天,我們要向幾十上百光年外的其他太陽系移民一百萬人,那移民飛船會大的不可想象。想一想今天百萬人口級別的城市有多大?再想想太空中的空虛,一首承載著百萬人口的太空星際移民飛船,一定會大的讓人發瘋。

    但是,按照“裂生說”的思想,事實上根本就不是這樣。未來承載著億萬移民的人類星際移民飛船,可能都沒有今天的美國福特級航母大,在技術水準上,也不比今天的太空船高出特別多。

    好像有點不好理解了。但按照我們所知的客觀規律,包括人類社會規律,未來的飛船里根本就沒有處於低溫冬眠狀態的人。未來移民到星際中的人,都是“數字人”,都是一段基因資料,都是一個個的個人資料庫而已。一個人變成一個數據庫,上傳到計算機空間,小手指甲蓋大的空間就可以容得下,甚至都根本就用不了小手指甲蓋這麼大的空間。

    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白:未來的太空移民飛船裡是沒有“人”的,是隻有資料和資訊,而沒有“實體”的人的。今天的,對未來星際旅行進行描述的電影和文學作品,之所以要讓星際飛船裡有人,那是為了“講故事”,故事畢竟需要“人物”才能講。但星際旅行不是講故事,根本就不需要實體人的存在,只要有關於人的資訊就可以了。對於這一點,詳細的講解大家可以去看《裂生說的奇點預言:你已永生!》我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總而言之:未來的科技發展,一兩百年後的人類太空事業,完全有可能超出今天許多人的想象。星際移民也好,還是行星改造也罷,都和人的預期壽命密切相關,當人實現了永生時,一切原本不可能的事情,都會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銀瑞信貨幣基金000528申購和贖回都需要交納手續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