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沅汰

    “知音”兩字是來自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千金易得,知音難覓”。“知音”常用來形容彼此瞭解,情投意合的人。

    俞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音樂家。 他不僅精通音律,更彈得一手好琴。然而縱使他琴藝高超,卻始終曲高和寡,沒有幾個人能夠聽懂他的琴曲。

    有一次,俞伯牙因公務來到漢陽江口。黃昏時分,俞伯牙命船伕停船靠岸,調琴彈奏起來。伴著朦朧夜色,草場間傳出悠揚曲調。彈琴間隙,俞伯牙聽見草叢中有聲響,便命書童前去查探。待書童回來,身邊又跟了一個人。俞伯牙詢問方知,此人名叫鍾子期,是附近古婁子村的樵夫。砍柴回家途中,他聽到有人彈琴,便隱匿在草叢中欣賞起來。俞伯牙覺得此人是在說大話,一個樵夫,怎能懂得他琴中表達的情感。便想試探試探他。於是,俞伯牙轉弦彈奏了一支表達泰山雄險的曲子。站在一旁的鐘子期屏息凝神,表情隨著俞伯牙的琴曲不斷變幻。一曲彈罷,鍾子期嘆道:“妙曲,高山巍峨,雄險非常。”俞伯牙聽後,不禁對鍾子期刮目相看。隨即調整琴絃又彈一曲,鍾子期面容平靜,如浴春風,悠然說道:“潺潺溪流,東流到海。由微波盪漾,到波濤澎湃。 ”俞伯牙聽罷激動不已,終於找到了能聽懂自己琴曲的人了。

    於是,他邀請鍾子期來到自己船中。兩人把酒言歡,暢談琴曲,並結為兄弟,相約來年此時此地再相聚。第二年,俞伯牙守信而來,卻不見鍾子期的身影。經過打聽才知道,早在幾個月前,鍾子期就去世了。當地人說,他為了遵守和俞伯牙的約定,特意告訴家人將他葬在江邊。 俞伯牙聽後,心痛不已。他來到鍾子期墳前,彈奏起《高山流水》。彈罷摔琴長嘆:“知音不在,還有誰能懂我琴音。”

    戰國時的《列子•湯問》,詳細記載了這段佳話。後人在俞伯牙和鍾子期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伯牙臺,以紀念他們“以琴覓知音,摔琴祭友人”的感人故事。 “知音”也成了知心朋友的代名詞。

  • 2 # 明離子

    “知音”一詞來自古籍《列子·湯問》的一個小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有一位琴師叫俞伯牙,他善於鼓琴,但苦於能聽懂自己琴聲的人。

    終於有一天,俞伯牙遇到一個人叫鍾子期,鍾子期善於賞琴聽琴,俞伯牙每彈一曲,鍾子期就能從聽出他寄情於曲中的思想。

    所以從此伯牙鼓琴,子期聽琴,成為至交好友。

    但是好景不長,鍾子期不久後病死,世間再沒有能聽懂俞伯牙琴聲的人。

    既然沒有了知音之人,俞伯牙從此再也不彈琴了。

    所以後世為伯牙子期之間的友誼所動,把“知音”一詞形容朋友間的友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眼角長脂肪粒是為什麼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