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姓的研究報告結論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du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專萬,分佈很廣,約佔全屬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少於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臺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李姓的起源還有一種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 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 李姓源於老姓。
從先秦歷史文獻來看,在老子之前,似無“李”姓之人及活動的記載,除傳說中的殷商人物李利貞(原姓理,後改姓李無信史證明)外,到春秋時代只有晉文公的法官李離。不過據專家考證,在《史記·循吏列傳》中記載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直至戰國初期魏文公時才出現的李悝之人,此名姓也有爭議或幾種寫法:“裡克”,或訛作“李兌”、“季充”。所以有一種觀點,李姓是因“老子”之後而起、繼而流傳下來的。
古文字學家唐蘭就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 。郭沫若、馬敘倫等人同意此說。高亨從音韻學的角度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
【參考資料】
https://www.baike.com/wiki/%E6%9D%8E%E5%A7%93?search_id=50zcbhq2cks000&prd=search_sug&view_id=3u0mmrbvy2s000
關於李姓的研究報告結論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du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專萬,分佈很廣,約佔全屬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少於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臺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拓展資料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李姓的起源還有一種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 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 李姓源於老姓。
從先秦歷史文獻來看,在老子之前,似無“李”姓之人及活動的記載,除傳說中的殷商人物李利貞(原姓理,後改姓李無信史證明)外,到春秋時代只有晉文公的法官李離。不過據專家考證,在《史記·循吏列傳》中記載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直至戰國初期魏文公時才出現的李悝之人,此名姓也有爭議或幾種寫法:“裡克”,或訛作“李兌”、“季充”。所以有一種觀點,李姓是因“老子”之後而起、繼而流傳下來的。
古文字學家唐蘭就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 。郭沫若、馬敘倫等人同意此說。高亨從音韻學的角度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
【參考資料】
https://www.baike.com/wiki/%E6%9D%8E%E5%A7%93?search_id=50zcbhq2cks000&prd=search_sug&view_id=3u0mmrbvy2s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