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解決的是“忠”是屬於哪種層面的東西,那麼什麼是忠呢?字典上的意思是赤誠無私,誠心盡力。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屬於道德層面的內容,既然是這樣,我們就要解決諸葛的道德品質以及從道德品質衍生出來與之相關聯的一些問題。
我們要談論諸葛亮的道德,首先要看道德形成的客觀條件,作為東漢這個以門第論高低的朝代,出身官宦家庭的諸葛亮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傳統道德教育,再從主觀上看,對於一個擁有遠大理想的年輕人,修身,齊家,平天下是他們每天都要思考的問題,養德,修身更是他們每天都要做的功課了,從《三國志》為首的種種史料記載上看,諸葛亮這方面的工作算是出類拔萃的,否則不會寫出《出師表》之類引人入勝的文字。既然諸葛亮有了如此高的道德修養,那麼從此而養成的人格也必然是健全的,崇高的(關於支援他道德修養和人格方面的記載,在正史裡有陳壽的評論,和晦澀隱蔽客觀地記載,在諸葛亮集裡,有他寫的不同文體文字不同地反映,在其餘史書中有歷朝學者,有為君王的評價,某不是一個喜歡把先賢的文章文字搬到自己文中的人,只是想把簡單的道理以最直接最明瞭的方式表達出來)
擁有了偉大人格和極高道德水準的人,大家認為會有愚忠這類愚蠢的問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一個參悟了道德最高境界的人,他的智慧能力必然是令人敬畏的。也許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先用自己的行為規範教育和感染了蜀國臣民,而他人也用實際行動回報了丞相,生活在公元二世紀的他似乎意識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樣普遍的真理。對於蜀國,他盡了自己最大的力量改變了蜀國,蜀國的秩序,民風,經濟,手工技術都得到了最高限度的發展。在蜀國境內,諸葛亮就是指引人民走向光明的明燈。而在整個封建時代,像諸葛亮這樣聰慧,勤勉,公正,嚴格要求自己的丞相更是鳳毛麟角。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諸葛亮的伐魏戰爭不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而且空耗國力。“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難道不是愚忠的表現嗎?我看不然,如果清明的政治只能偏安一隅的話,那決非一個成功的丞相所想要的政治理想。“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是諸葛亮一生勤奮的寫照。他所追求的是能將整個中原治理得僅僅有條,能讓百姓安居樂業。他的忠是忠於天下蒼生社稷,而非僅限於漢室。正是因為諸葛亮獨特的人格魅力,蜀國的百姓才信任他,支援他的工作。樂於隨他征戰天下。至於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氏做為自己的主公,主要是因為在掌握正道人心方面,比較當時的三國君王,劉氏做得最好,所以他投靠劉氏。這不是他的愚忠,這是因為他的人生理想和劉備的人生理想最為接近,而劉備以後,諸葛亮繼續走他的路,事實就是這麼簡單。並非我們主觀臆斷的愚忠所為
我們要解決的是“忠”是屬於哪種層面的東西,那麼什麼是忠呢?字典上的意思是赤誠無私,誠心盡力。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屬於道德層面的內容,既然是這樣,我們就要解決諸葛的道德品質以及從道德品質衍生出來與之相關聯的一些問題。
我們要談論諸葛亮的道德,首先要看道德形成的客觀條件,作為東漢這個以門第論高低的朝代,出身官宦家庭的諸葛亮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傳統道德教育,再從主觀上看,對於一個擁有遠大理想的年輕人,修身,齊家,平天下是他們每天都要思考的問題,養德,修身更是他們每天都要做的功課了,從《三國志》為首的種種史料記載上看,諸葛亮這方面的工作算是出類拔萃的,否則不會寫出《出師表》之類引人入勝的文字。既然諸葛亮有了如此高的道德修養,那麼從此而養成的人格也必然是健全的,崇高的(關於支援他道德修養和人格方面的記載,在正史裡有陳壽的評論,和晦澀隱蔽客觀地記載,在諸葛亮集裡,有他寫的不同文體文字不同地反映,在其餘史書中有歷朝學者,有為君王的評價,某不是一個喜歡把先賢的文章文字搬到自己文中的人,只是想把簡單的道理以最直接最明瞭的方式表達出來)
擁有了偉大人格和極高道德水準的人,大家認為會有愚忠這類愚蠢的問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一個參悟了道德最高境界的人,他的智慧能力必然是令人敬畏的。也許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先用自己的行為規範教育和感染了蜀國臣民,而他人也用實際行動回報了丞相,生活在公元二世紀的他似乎意識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樣普遍的真理。對於蜀國,他盡了自己最大的力量改變了蜀國,蜀國的秩序,民風,經濟,手工技術都得到了最高限度的發展。在蜀國境內,諸葛亮就是指引人民走向光明的明燈。而在整個封建時代,像諸葛亮這樣聰慧,勤勉,公正,嚴格要求自己的丞相更是鳳毛麟角。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諸葛亮的伐魏戰爭不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而且空耗國力。“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難道不是愚忠的表現嗎?我看不然,如果清明的政治只能偏安一隅的話,那決非一個成功的丞相所想要的政治理想。“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是諸葛亮一生勤奮的寫照。他所追求的是能將整個中原治理得僅僅有條,能讓百姓安居樂業。他的忠是忠於天下蒼生社稷,而非僅限於漢室。正是因為諸葛亮獨特的人格魅力,蜀國的百姓才信任他,支援他的工作。樂於隨他征戰天下。至於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氏做為自己的主公,主要是因為在掌握正道人心方面,比較當時的三國君王,劉氏做得最好,所以他投靠劉氏。這不是他的愚忠,這是因為他的人生理想和劉備的人生理想最為接近,而劉備以後,諸葛亮繼續走他的路,事實就是這麼簡單。並非我們主觀臆斷的愚忠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