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81792016595

    還是用依經解經的老法子吧。

    竊以為,“致知在格物”,這裡的“致知”過程,經中前文已經細說過了,就是這幾句: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慮而後能得”,得什麼?自然是得到“慮”——這個心理活動的成果。

    這個心理活動的成果是什麼?自然是有所知、有所認識,即經過“思慮”,有了一個認知。

    這是什麼?這就是“致”了“知”了(達到了、得到了認知——真正如實的認知了)。

    好,再來看這幾句話是怎麼細講“致知”的。

    答主對這幾句話的“硬”譯如下:

    我們的認知活動,要遵循一個基本規律:先讓雜亂的心理活動停止下來,然後我們才能依次進入“定”的境界、“靜”的境界、“安”的境界,再然後,我們才能開始真正的“純理性的”思考——即“慮”(前面的“定”、“靜”、“安”,決定了這裡的“慮”,不是指我們一般的思慮狀態。我們一般的思慮狀態,往往是亂糟糟的思慮狀態,是紛亂的意識流),最後,經過這種“慮”,我們才能得到真正如實的認知。

    那麼,這個認知規律的起點是什麼?知止。我們首先要知道的就是“止”——讓雜亂的心理活動停止下來。

    一切心理活動都停下來嗎?不是,是“止”住雜亂的心理活動,且“止”於(專注於)認知物件、認知目標。

    況且,如果一切心理活動在這一步就都停下來了,那後面還怎麼“慮”呢?先全部關停了,然後再開始“慮”?《大學》的作者有那麼傻嗎?那不等於先把電腦關了然後再開機?軟體清理電腦垃圾的時候,電腦的系統還是在執行的,並沒有把正在執行的東西全部關閉。

    所以“格物”是什麼?“格物”就是——“止”住雜亂的心理活動。

    有什麼根據嗎?

    “格”有阻止、隔開、隔離的意思,“物”有別的、他者的意思。

    “格物”不就是制止別物(認知物件、認知目標之外的東西)干擾的意思嗎?

    如果不摳得太死的話,“格物”就約等於“知止”,俗話就叫:“哎!說你吶,別東瞅西望的,專心學習!”

    那麼,“致知在格物”的意思就是:欲求真知,先除干擾。

    哈哈,好俗氣的理解。

    附庸一下風雅:

    佛家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道家講“守靜”才能“知常”。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僅供參考。不知對錯,還請方家指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讓自己變得更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