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32823076892

    我是戲劇專業的本科學生,我來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要看你站在哪種理論的立場上。

    在演員這個問題上,歷來有兩種完全對立的看法。

    一種叫做“體驗派”,認為演員應該把自我與劇中人物的“自我”完全合一,也就是應該“入戲太深”,上了臺她或他就已經是那個人了,我的感情也應該與他完全統一,這種理論要求演員對劇中人物高度“共情”——我的整個生命都屬於了劇情。這種理論的通俗表述是:“忘記自己在表演,才是最好的表演”(比如,我飾演周萍,那麼我就是周萍,有著他的無奈與軟弱,我的性格就是他的性格,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他在痛苦就是我在痛苦,我在痛苦就是他在痛苦)。

    另一種是“表現派”,認為演員應該始終把自己從劇情中抽離,以一個獨立的自我去“表現”另一個人,也就是永遠不要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到劇中人物中去。上了臺的演員仍然是他自己,有著冷靜而完整的理性,是他用自己的行為來詮釋另一個他所熟知的、虛擬的人,而不要過度與劇中人物共情。這種理論認為前者讓演員被太多劇中的感情淹沒,反而不利於演員專心表演。(比如,我飾演周萍,那麼我仍然是我,有我獨立的性格和價值觀,我是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來體現另一個無奈而軟弱的人,並且我也可以用我仍然獨立於周萍的感情來表達我對這個人物的看法和感情傾向)

    兩種不同的表演,在觀眾看來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但是對演員的心理狀態而言,區別就大了。前者認為“入戲太深就是好演員”,所以演員很容易動了真感情,甚至表演結束之後都會長期沉浸在劇情之中,甚至戲劇本身可能會改變演員自己的性格(因為演員不斷暗示自己:我的性格是劇中人物的性格,這等於是自我催眠,長期的“自欺欺人”很容易弄假成真,真的把自己變成了那個樣子);而後者認為“入戲太深不是好演員”,要求演員始終保持理性自我的完整,所以演員不容易太動感情,從而不太會被劇情所左右,但是這種理論鼓勵演員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詮釋劇中人物,所以這種表演可能會導致演員價值觀的改變,而且表演本身也會被演員個人的好惡所左右。

    這裡說句題外話:其實關於到底是“入戲”好,還是“齣戲”好,歷來爭議不斷。不僅關於演員,對觀眾也是如此。歷來存在以亞里士多德為首的,認為戲劇應該模仿、應該讓觀眾有真實的錯覺、應該喚起觀眾對劇中人物的高度共情的一派;和與之對立,以布萊希特為首的,認為戲劇應該讓人感到陌生、應該始終讓人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冷靜審視一件事、應該始終讓人意識到自己“是在看戲”的另一派。而且這種爭論至今不止。。。。。。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兩種相對立的理論其實質就是:“對戲劇到底是該動感情,還是該動理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出旅遊過年大家覺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