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片好笑

      

    1、《蒹葭》秋水意象在詩篇中的作用是——  秋水把詩人熱切的所思,推向永遠的那一方,使道阻且長的艱難追求,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徒勞,惆悵的企慕境界由此而生,水,對這一境界的形成至關重要,它既是現實的隔絕之物,也可能是表達著某種人世約束的象徵,正是這清澈而略帶寒意的秋水營造了一個美麗的,可望不可及的夢一樣的境界。風格上詩篇玲瓏剔透,素淨明爽,蒼蒼的蒹葭,湛湛的秋水,瑩瑩霜露,與悵悵的思者,飄忽的伊人,構成一種清靈明潔之境。強化了詩篇的企慕,增加了詩歌的惆悵。  

    2、關於“秋水”,膾炙人口的句子有: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秋水清澈,看後讓人心曠神怡,因此古人又用“秋水”比喻“清澈的眼波”。  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仁剪秋水。”後來便有了“望穿秋水”的典故。  

    3、《詩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除此之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六篇。沒有內容的是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和由儀),因此又稱《詩三百》,《三百篇》。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正式使用《詩經》,應該起於南宋初年-屈萬里)。漢朝毛亨、毛萇曾註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省西南,東至山東,南及江漢流域。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305篇詩歌,有六首隻有題目。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是儒家尊為“五經”之一,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音樂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頌”主要是宗廟樂歌,有四十首。表現手法主要是賦、比、興。“賦”就是鋪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詩經》思想和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民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伐檀》、《碩鼠》、《氓》就是“風”的代表作。 《詩經》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當今世上流傳的詩經,則是毛亨、毛萇所傳的毛詩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親人死後的七七四十九天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