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嘴八舌聊電競
-
2 # 胡總講lol
電競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了,不管你喜不喜歡玩遊戲,你都被耳濡目染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還有利益。
利益大體分為,金主,廣告,粉絲等。還有選手自帶的個人流量。
-
3 # 康樂律師
我是一名法律從業者,我以自己服務過的俱樂部為例,提一點感想吧。
第一,不可置否,目前俱樂部靠圈外“餵養”是主流盈利模式,但長久之計應著重於“自養”的良性迴圈。何為自養?以俱樂部為例,用圈來的資金投入選手的儲備、教練的聘請、管理的提高。最後培養自己的粉絲圈,沒錯,遊戲競賽的直播版權可能被大平臺截流,但是精彩的比賽還得靠出色選手的表演,到時候兩方談的是合作,直播平臺並不會也不敢壟斷。西甲、歐冠、NBA你可壟斷直播,各大豪門不捧場,你拿什麼直播?
第二,據我瞭解的,目前比較多的地產二代已經涉足電競,王校長自不再說,香港的霍氏,澳門賭王何氏、珠江地產的朱式,在這個圈子裡擔心的並不是資金如何供給,反而是找誰運營得更好。
第三,由於我的職業病,我比較保守。我見慣了在俱樂部投資者面前擺出N個商業方案供君選擇的場面了,口水噴得就快把我的臉都弄溼了最後均不了了之。
一個比較簡單測試忽悠人仕的辦法,就是律師出來談條款,你說得既然天花亂墜,就把利益分配談清楚嘛,很多都被嚇走,這招屢試不爽
最後,沒有現成的商業模式,也沒有做不出來的生意,摸索前行!
-
4 # 囧暗說
電競文化作為遊戲行業的細分領域更多的迷茫的人生活消遣,當找到人生方向後,真的沒有太多精力去與別人競。所以這個行業從個人職業角度講,除非獲得了世界級成就,不然真的涼的很快。
所以說什麼有流量有粉絲就有經濟,真的是很難,當前來錢最快的直播格局已經比較穩定了,頭部主播就那麼幾位,真正靠粉絲養活的也就那麼幾位,很多為了夢想的主播真的搞專職哪怕2000粉絲,一個月能有個幾百都不錯了,你想進入這個行業再造一個頂級流量主播?不太可能。而且粉絲群體大部分還是學生,消費能力很一般,當知道當家油米貴後,電競粉幾個人能像喊麥那些粉絲群體甘願吃泡麵也要刷禮物?
像OW的龍之隊我就很納悶他們如何盈利,一局沒贏,沒有粉絲基礎也沒賽事獎金。
電競領域要麼搞俱樂部從零開始打比賽,
但是辦俱樂部投入幾千萬也只是聽個水生而已,主要還是靠培養大量粉絲拉贊助,賺取賽事獎金,但這個也很難,雖然很多人關注電競,但許多人對自己的實力並沒有正確認識,你能不能找到好選手都是個問題。所以就是不停燒錢,等待結果的那天。
要麼就是給大俱樂部搞宣傳,搞公關,賺點稿費。但也談不上大富大貴。
所以確實如你所說應該放在上游,但是這個上游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LPL也有幾個俱樂部冒然入場,最後黯然退出,像秦奮都沒繼續堅持。這個上游非一般人能佔領的。
-
5 # 川南傑妹兒
“電競文化”,本是生活消遣,卻落得無法自拔、玩物喪志。發明創造這些的人真的只沉迷其中嗎?“電競”侵襲的大多是青年及以下人群,更多的是學生,祖國的花朵。不得不說電競文化的吸引力很大,但希望做此類文化的領導者們,不要只以盈利為主,看看自己的孩子,想想其他的孩子。
-
6 # 紫炎9527
首先,有個概念需要題主能夠理解和接受,那就是存在電競產業,存在電競文化,但電競的本質是遊戲公司為了推廣遊戲或者遊戲運營的需求而進行的遊戲運營活動。
好了,如果能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給題主原來的想法畫上一個問號。既然電競的載體——遊戲產品已經是上游的遊戲廠商所有的,那麼他們為什麼還要貢獻效益給到中下游的電競文化圈子裡呢?
然後,我們來統一一個名詞,題主所說的利潤點。可以理解題主的想法,但這個概念我們更應該稱呼其為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才能更完整的詮釋清楚一個使用者為什麼會被吸引,為什麼會產生消費衝動,會在哪些場景進行消費,消費的客單價在多少錢,消費頻次如何,市場規模如何。
接著,如何看待電競文化,電競已經板上釘釘要進入亞運會成為正式比賽專案。也就是電競會成為和游泳、體操、拳擊之類運動一樣的一個比賽門類,唯一不確定的是具體比賽專案是什麼。所以其相關文化產業必然是在未來十年都處於資本關注的。而那些喊著關注孩子關注青少年的,不過是把自己對培養孩子的無能或不作為找一個合理的道德藉口罷了。
最後,如何切入這個產業。這個產業不是小資金量級能夠切入的,從電競小鎮文化旅遊、電競培訓、電競周邊衍生品、電競影視等等領域,無一不是需要大資金量級進行孵化的。
回覆列表
將贏利點放在上游廣告主,應該是你所指的盈利點。其實再說白一點,電競產業是靠圈外供養的!這是現在電競發展的主流模式,其實這也是傳統體育的模式,甚至是電視臺的模式。但是本質上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粉絲買單呀。寶馬贊助s系列賽,李寧投資電競,這些行為是為了討好年輕人,搶佔市場份額,買單的最後還是消費者!但是你說的上游不是靠一個兩個人可以改變的,他需要整個大環境的趨勢引導。
看到很多回答依然走不出電競玩物喪志,電競扼殺青年人,電競這個那個。我想問一下各位,你們的童年真的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當中了?身邊沒有ktv、迪廳、輪滑店、籃球場、錄影廳,遊戲機房、漫畫書店等等這些了?沒經歷過搞物件、打架、看小說、鬥地主、逃課打籃球?怎麼這些對你的童年沒影響,別人小時候打個遊戲就十惡不赦了?能分清楚什麼時候該幹什麼的人在哪個時代都是可造之才、分不清楚的什麼時候也分不清楚。
遊戲和電競作為網際網路時代下,青年人重要的精神文化需求他幫助青年人緩解壓力,體驗不一樣的世界。他們並沒有原罪,有原罪的是別有用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