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沐icon
-
2 # 未來熊貓1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把各個氏族區分開來,“姓”即應運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說文》),姓字從女從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緣關係,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也是母系氏族社會同一血緣關係人群的標記。這一時期,實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間不能通婚,因而姓還起著“別婚姻”的作用。中國最早從女而成的原姓十幾個,如姚、姜、姬、姒等,它們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圖騰。 由於人口不斷地繁殖,一個氏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氏則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記。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氏以別貴賤”,氏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命氏之法主要有: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卿大夫以所賜的采邑為氏,有的以職官為氏,有的以居住地為氏。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近親結婚會產生不良後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因而在貴族女子稱謂中則著之以姓,因為“姓”可表明她出生於某個氏族,起到“別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混亂,姓氏逐漸混同。到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了。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發生。
古代姓和氏有區別:
1、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時間久遠未必已能追溯到一個共同明確的祖先。而氏一般皆有明確的、可以追溯到一個人的始祖。
3、姓族本身未有層次區別,雖有氏為分支,但沒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卻可以是多層次的。
4、女子不論出嫁與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與父同氏,出嫁後屬夫氏,所以可以夫氏為稱,但亦可以仍以父氏為稱。
一、姓的含義
1、實本義是女子所生的子女。
2、“姓”即是子女,子女相為親,相組為族。
3、“姓”本義既為女子所生子嗣,則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組成的親族也可以稱為“姓”。
4、“姓”在東周文獻中有時是指姓族之名號,如《國語·周語下》言“賜姓曰姜”之“姓”,即應理解為所賜姓族之名號即姜。
二、氏的含義
1、指稱個人。
2、與表示姓族之“姓”義同,如《左傳·昭公》:“姜氏、任氏,實守其地。
3、指一些上古的部族,其實質乃是一種非單純血緣關係的政治區域性集團。
4、指一種家族組織。
5、“氏”亦可專指族氏這種血緣親族組織之名號,也可以說只是一種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