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5273477982

    九盡花不開,果子壓塌街。立春天氣暖,雨水送肥晚。清明多栽樹,穀雨下春物。立夏點瓜豆,小滿不種棉。芒種收新麥,夏至快種田。小暑不算熱,大暑是伏天。立秋種白菜,處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早,秋分種麥田。行下春風望夏雨。春寒夏悶多雨,秋冷冬幹多風。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春寒有雨夏寒晴。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正月十五雪打燈,清明時節雨紛紛。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三個八。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兩春加一冬,無被暖烘烘。內容特點地域性和普遍性農諺的地域性,實際上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區作物種類不同,播種、收穫季節不同等等。浙江農諺:“麥黃種麻,麻黃種麥”,陝西農諺則為“麥黃種糜,糜黃種麥”,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華北農諺“七金、八銀、九銅、十鐵”,“秋收不耕地,來年不能定主意”,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閒、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這樣,浙江農諺“草子種三年,壞田變好田”,“爛冬油菜旱冬麥”,反映浙江地區冬季不是種綠肥,就是種大小麥、油菜以及蠶豆、豌豆等,很少休閒,更沒有七月八月就耕地準備過冬的。地域性差別最大的是播種期,華北種麥的適期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浙江則是:“寒露早,立冬遲,霜降前後正當時”。種芝麻和小米,華北是:“小滿芝麻芒種谷”,浙江則是“頭伏芝麻二伏粟”。但在許多農諺裡,儘管地區不同,條件不同,卻都有類似的說法。如大豆的“乾花溼莢,畝收石八”,南北各地都這樣說;浙江農諺“割麥如救火”和華北農諺“麥收如救火”一樣;“寸麥不怕盡水,尺麥但怕寸水”在浙江、蘇北等地都有同樣農諺:“六月不熱,五穀不結”,“有錢難買大肚黃”等等都是普遍性的農諺。其所以這樣,是因為它們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學特性。不論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達形式的類似來看,說明當初某條農諺可能發源於某一地區,隨著傳播開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區的特點(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節的、口語習慣等)予以變通,最明顯的如播種期,幾乎“××早,××遲,××××正當時”成為各地農諺的共同表達公式了。

  • 2 # 阿杰傑傑傑傑

    1..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2.星稀稀,曬破衣,星密密,雨滴滴

    3.雨打清明節,幹到夏至節。4.春天后母面:入春以後,氣候會陰晴冷暖無常.5.魚兒出水跳,風雨就來到。6.立春趕春氣:立春之後永珍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開始蒸發,明示世人春天已降臨.7.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後麻花落勿久。8.雨澆上元燈,日曬清明日: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9.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內謂之早春,若播種莫過早也不過遲,按季節行事.10.小暑風不動,霜凍來的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雞”12月1日的小丑套裝,是“軍需”還是“輪盤抽獎”?隱藏彩蛋怎麼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