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東漢末年三國曹魏的人物。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一說鄄城),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其詩歌對後世有很大影響,才華也頗受後世詩人推崇;與父親曹操、兄長曹丕並稱“三曹”。不過與其父兄不同的是,曹植一生並未擔任重要軍政職務。因封陳王,且諡號思,後世文章中常稱陳思王、陳王。
擴充套件資料
曹植前期由於境遇順適,詩歌充滿著昂揚的精神,調子開朗豪邁。作品風華有餘,而血肉不足。後期他壯志受挫,備受壓抑和迫害,詩風轉為沉痛激憤,慷慨不平,表現出對於壓迫者的憤恨,和尋求解放的強烈精神。
曹植作品“骨氣奇高”,他一生不斷追求建功立業的理想,善於以飽滿壯勁,而又波瀾壯闊、雄奇恢闊的形象,表現慷慨悲壯的情懷,沉鬱頓挫,悲憤交集。
曹植的作品收錄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10卷,收錄了曹植的詩文辭賦。其中收錄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一半以上為樂府詩體。其代表作有《七哀詩》、《白馬篇》、《贈白馬王彪》、《門有萬里客》等。
中國本土讚唄之起源,相傳為曹魏陳思王曹植游魚山(在今山東省東阿縣境)時,聞空中天樂梵唄之聲,美妙絕倫,意境深遠,感悟甚深,於是將其音節紀錄下來,結合《太子瑞應本起經》,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頌》和《菩薩子頌》,遂成合漢曲梵音而製作梵唄之始。
曹植是東漢末年三國曹魏的人物。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一說鄄城),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其詩歌對後世有很大影響,才華也頗受後世詩人推崇;與父親曹操、兄長曹丕並稱“三曹”。不過與其父兄不同的是,曹植一生並未擔任重要軍政職務。因封陳王,且諡號思,後世文章中常稱陳思王、陳王。
擴充套件資料
曹植前期由於境遇順適,詩歌充滿著昂揚的精神,調子開朗豪邁。作品風華有餘,而血肉不足。後期他壯志受挫,備受壓抑和迫害,詩風轉為沉痛激憤,慷慨不平,表現出對於壓迫者的憤恨,和尋求解放的強烈精神。
曹植作品“骨氣奇高”,他一生不斷追求建功立業的理想,善於以飽滿壯勁,而又波瀾壯闊、雄奇恢闊的形象,表現慷慨悲壯的情懷,沉鬱頓挫,悲憤交集。
曹植的作品收錄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10卷,收錄了曹植的詩文辭賦。其中收錄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一半以上為樂府詩體。其代表作有《七哀詩》、《白馬篇》、《贈白馬王彪》、《門有萬里客》等。
中國本土讚唄之起源,相傳為曹魏陳思王曹植游魚山(在今山東省東阿縣境)時,聞空中天樂梵唄之聲,美妙絕倫,意境深遠,感悟甚深,於是將其音節紀錄下來,結合《太子瑞應本起經》,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頌》和《菩薩子頌》,遂成合漢曲梵音而製作梵唄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