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到“改變”到“接納”,用這三個詞去形容汪蘇瀧的“我是唱作人”之旅似乎是再貼切不過, 誠如他自己在節目中所說,一開始是“不要接受嘲笑,不想接受否定”,但最終選擇了接納,經歷了“形態的轉變”,完成了自己的一次音樂修行。
在短短的五期節目裡,以五首不同型別、不同主題的音樂完成了一種最終落腳在與音樂和人的和解中。在向所有人分享自己對音樂看法的同時,也用音樂證明了自己在唱作人舞臺的態度——
“要突破自己,去做很多做不到的東西。”
“繼續做音樂,做汪蘇瀧的東西。”
這些與唱作人而言,都是難能可貴的,也是獨一無二的。
回到這一期的《對話》上。
首先,歌曲是基於他創作維度與演唱維度的平衡感,有著汪蘇瀧人格化的具象呈現,是一首有態度的作品。
“對話”可以是與對手、與舞臺、與音樂,也可以是與自己。拿這首歌作為上半場“大逃殺之夜”的曲目背水一戰,我會認為這是在汪蘇瀧一次真正的自我音樂釋放。這次的《對話》是搭建在內心基礎上,是更有感染力的,也是汪蘇瀧以一種接納的心態打開了自己。
歌詞裡四個“不要”,緊接著他歌壇遇到的“再笑、“否定”、“控告”和“毀滅”,旋律以一種極強的遞進感,在歌曲中對過去的一切發起回擊。但這種情緒的抒發,不同於《不服》在戲劇化上催生的激烈感,而是落腳在由急入緩的情緒降維中。我知道,我不服,然後我接納。在《對話》這首歌的創作,汪蘇瀧的詞更平實和細膩,旋律更動聽和浩大,有力度。誠然它是落腳在自己與外界的內心交戰,引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和解。
其次,歌曲的形態搭建是基於現場的再升級,它有著豐富的設計感和層次感。
依然有絃樂組合下的精緻浩大,依然在編曲上巧思深進,依然在整體感上強調氛圍的營造,不拘於其中一種。
細聽汪蘇瀧的《對話》,你會覺得各種音樂元素的交匯是在“各司其職”的,古典、流行、搖滾與電子等元素的交相輝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舞臺感。場景設計和歌曲的層次是相輔相成的,整首歌的人文厚度在前四期的累計上有了更為走心的深入,汪蘇瀧當前的舞臺人格是最吸引人的。在這首歌曲中,合成器和鼓的使用亮眼,開篇的鋼琴與手風琴的應和相得益彰,結束時Launch Pad的點睛之筆,都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呼應。
最後,縱觀這五期下來的汪蘇瀧,從“有點在乎”到現在逐漸心理的“接納”和自我釋懷,我相信汪蘇瀧實現了自己參加節目以來的目的,而非僅僅只在唱作上的進步。接下來,我們也大可放心地期待他更好的音樂未來了!
從“自我”到“改變”到“接納”,用這三個詞去形容汪蘇瀧的“我是唱作人”之旅似乎是再貼切不過, 誠如他自己在節目中所說,一開始是“不要接受嘲笑,不想接受否定”,但最終選擇了接納,經歷了“形態的轉變”,完成了自己的一次音樂修行。
在短短的五期節目裡,以五首不同型別、不同主題的音樂完成了一種最終落腳在與音樂和人的和解中。在向所有人分享自己對音樂看法的同時,也用音樂證明了自己在唱作人舞臺的態度——
“要突破自己,去做很多做不到的東西。”
“繼續做音樂,做汪蘇瀧的東西。”
這些與唱作人而言,都是難能可貴的,也是獨一無二的。
回到這一期的《對話》上。
首先,歌曲是基於他創作維度與演唱維度的平衡感,有著汪蘇瀧人格化的具象呈現,是一首有態度的作品。
“對話”可以是與對手、與舞臺、與音樂,也可以是與自己。拿這首歌作為上半場“大逃殺之夜”的曲目背水一戰,我會認為這是在汪蘇瀧一次真正的自我音樂釋放。這次的《對話》是搭建在內心基礎上,是更有感染力的,也是汪蘇瀧以一種接納的心態打開了自己。
歌詞裡四個“不要”,緊接著他歌壇遇到的“再笑、“否定”、“控告”和“毀滅”,旋律以一種極強的遞進感,在歌曲中對過去的一切發起回擊。但這種情緒的抒發,不同於《不服》在戲劇化上催生的激烈感,而是落腳在由急入緩的情緒降維中。我知道,我不服,然後我接納。在《對話》這首歌的創作,汪蘇瀧的詞更平實和細膩,旋律更動聽和浩大,有力度。誠然它是落腳在自己與外界的內心交戰,引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和解。
其次,歌曲的形態搭建是基於現場的再升級,它有著豐富的設計感和層次感。
依然有絃樂組合下的精緻浩大,依然在編曲上巧思深進,依然在整體感上強調氛圍的營造,不拘於其中一種。
細聽汪蘇瀧的《對話》,你會覺得各種音樂元素的交匯是在“各司其職”的,古典、流行、搖滾與電子等元素的交相輝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舞臺感。場景設計和歌曲的層次是相輔相成的,整首歌的人文厚度在前四期的累計上有了更為走心的深入,汪蘇瀧當前的舞臺人格是最吸引人的。在這首歌曲中,合成器和鼓的使用亮眼,開篇的鋼琴與手風琴的應和相得益彰,結束時Launch Pad的點睛之筆,都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呼應。
最後,縱觀這五期下來的汪蘇瀧,從“有點在乎”到現在逐漸心理的“接納”和自我釋懷,我相信汪蘇瀧實現了自己參加節目以來的目的,而非僅僅只在唱作上的進步。接下來,我們也大可放心地期待他更好的音樂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