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82917081708

    個人非常喜歡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對於諸葛亮得聞周瑜去世後反應的改編處理。

    諸葛亮在此的反應,不是隻用英雄相惜就可以完全概括的。事實上,除去嘆息之外,它真正表達的,是對於諸葛亮,周瑜這般天縱奇才,終究難以逆歷史發展步伐而行的悲劇所抒發的感慨。

    電視劇中,諸葛亮的原臺詞是這麼說的,

    周公瑾風雅超群,乃一代儒將。今壯志未酬,如星隕落,怎不令天下英雄同悲!

    這句話,重點在於壯志未酬。周瑜去世之時不過三十六歲,正值壯年,意氣勃發。赤壁之戰,率東吳水軍不過數萬人,便擊退曹操南下幾十萬大軍,真正可以說是名震天下。本欲取荊襄西川,與曹操兩爭天下。卻不料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以至於鴻鵠壯志終成遺恨,終於懷憾而亡。一個有著遠大政治訴求和抱負的英才,沒有輸給對手,卻先敗給天命,這是古今中外,天下英豪皆為此同悲的事情——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若天命至此,人力不可挽回,那麼自己的一切努力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諸葛亮在聽聞周瑜去世後,眼前必然會浮現出往日風雅超群,雄姿英發的大都督,死前壯志未酬,難以瞑目的遺憾神情。同為惺惺相惜的英才,難免生出兔死狐悲之情。也許那一刻,他也困惑甚至擔憂,自己有朝一日是否也會步周瑜後塵,尚未功成身退便先壯志未酬,死而後已。他悲傷,不單單為周瑜一人而悲傷,而是嘆息滿腹經綸,雄才大略同樣難以逆天而為。那麼面對難以預料的命運,他又該如何自處。

    諸葛亮選擇奮戰到了最後一刻。這是他偉大的一面,卻又是他悲劇的一面。他最終不得不走上了當年兩雄相爭的好對手走過的那條道路。

    周瑜一場大火打贏了赤壁之戰,卻英年早逝,含恨而終;而後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平定南方,雖有功於社稷,然必損於陽壽,最終死於五丈原。在五丈原,諸葛亮燈盡油枯之時,他夢中仍然是大漢統一天下,魏吳俯首稱臣的景象。然而卻終究是黃粱一夢。

    這是英雄的悲劇,也許某一刻,他們可以竭盡才智,與天周旋,然終究不能逆天而為。上方谷的一場大雨,熄滅了那場險些燒死司馬懿的大火,也熄滅了在他有生之年,復興大漢火德的最後希望。那場借來的東風,終究還是要歸還的,天意如此,非人力可為。

    孔明出山時,水鏡先生曾言“孔明得其明主,不得其時”。

    公元234年,孔明病死於陣中,未成北伐大業。

    而周瑜則早在24年之前,同樣死於軍旅,抱憾而終。

    想來,這是兩個英才在人力不可為之時,充滿嘆息無奈的一次默契吧。

    固然,在弔孝周瑜時,諸葛亮或許有誇張刻意之嫌。但在內心裡,他對於周瑜之死的別樣之悲,或許是其他人不一定能體會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色皮衣被黑色的衣服染上了顏色該怎麼辦才能去除汙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