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弌94922977

    (參考了王力《古代漢語》,上冊) 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成人禮)時取字,女子在十五歲行笄禮(許嫁)時取字。名和字往往有著意義上的關聯。比如題主所舉的杜甫,甫的本意就是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如《詩經﹒大雅﹒烝民》:“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更多的例子則如:宰予,字字我;端木賜,字子貢。有的人名和字是同義詞,比如屈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有的人名和字則是反義詞,比如曾點,字皙(《說文》:點,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有些時候名與字之間的關聯並不只是近義反義那麼簡單。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父母“禱於尼丘”,遂生孔子,因此名丘,字仲尼。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字的意義發生了變遷,而許多故事也淹沒在風塵,一些人的字與他們的名的關聯,我們或許永遠也不得而知了。 還有一種常見男子的字的構成,是常常在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在字的後面加上“父”或者“甫”表示排行。這是周代貴族男子的做法,如此男子字的全稱有三個字,如伯禽父,還有之前提過的仲山甫。也有隻以排行為字的,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但少見。 上古時期,名和字連著說的時候,都是先稱字,後稱名。例如孔子的父親叔梁(字)紇(名)。漢代以後,則先稱名後稱字。比如《遊褒禪山記》最後記載同遊者:“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名)君玉(字),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上古尊卑等級森嚴,尊對卑稱命,卑自稱也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只能稱字,甚至連字都不能稱(對父母)。 古人的字是尊輩取得,但他們還有很多別號,別號就可以自己取了。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後人更多稱他們的號而非字。當然對人稱字和稱號都是表達了極大的尊敬。不過古人對一個人最尊敬的稱呼是既不稱字也不稱號,如杜工部(官名),王臨川(出生地),韓昌黎(郡望)等。 記得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的卷首曾提到華人名號的繁多常常使西方人感到頭痛。我也曾思索過為何今人往往只有姓名沒有字號。 後來我有幸聽了臺灣大學的呂世浩老師在coursera上的歷史課程。呂老師在其中提到中國歷史上三次鉅變,後兩次一為春秋戰國,一為五四運動。這兩次鉅變分別伴隨和帶來了姓的式微和字的式微。我聽後悵然良久。今日的你我所謂姓甚名誰,我們的姓其實只是我們的氏,泱泱華夏原來真正的姓不過數十家。大家相互稱呼,只是呼名喊姓,字的消失,是一種禮儀制度的消亡,也是一種傳統,一種文明的遠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哪一部二人轉作品?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