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更是按時間算的。
19:00-21:00為一更,
21:00-23:00為二更,
23:00-01:00為三更,
01:00-03:00為四更,
03:00-05:00為五更。
注:此處“更”在方言中讀“jīng”,漢語規範化後讀“gēng“
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子時:0:00,唐前:0:00-2:00。唐後:23:00-1:00
丑時:2:00,唐前:2:00-4:00。唐後1:00-3:00
寅時:4:00,唐前:4:00-6:00。唐後:3:00-5:00
卯時:6:00,唐前:6:00-8:00。唐後:5:00-7:00
辰時:8:00,唐前8:00-10:00。唐後7:00-9:00
巳時:10:00,唐前10:00-12:00。唐後9:00-11:00
午時:12:00,唐前12:00-14:00。唐後11:00-13:00
未時:14:00,唐前14:00-16:00.唐後13:00-15:00
申時:16:00,唐前16:00-18:00。唐後15:00-17:00
酉時:18:00,唐前18:00-20:00。唐後17:00-19:00
戌時:20:00,唐前20:00-22:00。唐後19:00-21:00
亥時:22:00,唐前22:00-24:00。唐後21:00-23:00
擴充套件資料: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九十六刻。一刻約15分鐘。
古代的更是按時間算的。
19:00-21:00為一更,
21:00-23:00為二更,
23:00-01:00為三更,
01:00-03:00為四更,
03:00-05:00為五更。
注:此處“更”在方言中讀“jīng”,漢語規範化後讀“gēng“
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子時:0:00,唐前:0:00-2:00。唐後:23:00-1:00
丑時:2:00,唐前:2:00-4:00。唐後1:00-3:00
寅時:4:00,唐前:4:00-6:00。唐後:3:00-5:00
卯時:6:00,唐前:6:00-8:00。唐後:5:00-7:00
辰時:8:00,唐前8:00-10:00。唐後7:00-9:00
巳時:10:00,唐前10:00-12:00。唐後9:00-11:00
午時:12:00,唐前12:00-14:00。唐後11:00-13:00
未時:14:00,唐前14:00-16:00.唐後13:00-15:00
申時:16:00,唐前16:00-18:00。唐後15:00-17:00
酉時:18:00,唐前18:00-20:00。唐後17:00-19:00
戌時:20:00,唐前20:00-22:00。唐後19:00-21:00
亥時:22:00,唐前22:00-24:00。唐後21:00-23:00
擴充套件資料: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九十六刻。一刻約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