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磊醫生
-
2 # 踩扁自習室的螞蟻
當時報告的時候家裡人跟我說當醫生好越老越值錢,還有紅包收能掙大錢!當了醫生以後我發現我被騙了,說好的紅包高收入呢?別跟我扯道德,我工作就是為了錢!準備說我心黑道德差的隨便,反正我拿的錢問心無愧,而且完全體現不到我的勞動價值!
-
3 # 常存在心成大業
從醫將近二十年,因為是醫學世家,所以當時高考沒有多想,就報考醫學院了。因為當時考試成績還算不錯,所以進了當時最熱門的臨床醫學。多年下來,總結一下學醫學路上的種種利弊吧!
1.學醫的苦毫無疑問,首先大學五年加上研究生三年,更甚至現在進醫院還熱門科室,比如心內 神內科室這種從業者甚多的還需要博士,再加上規陪兩到三年,30歲在很多行業都是前輩了,在醫學界可能也就剛剛參加工作。而且上學期間學習任務重,壓力大,別人在盡情享受大學的花前月下,醫學生卻需要一直高三乘以7年。還有實習 , 見習期間,苦活累活不少,但是沒有一分錢收入,恐怕這也是醫學專業的特殊現象了。患者花了不少錢,治療效果如果不盡人意,很容易產生對醫生產生怨恨情緒。
2.醫患關係緊張,老實說,我剛上班的時候,醫患關係其實遠沒有現在緊張,甚至大多數患者見了醫生都十分客氣,其實這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那時候病人較多都是城市裡有穩定工作的人,村裡很少有直接來大城市看病的,除了得了大病,他們在醫院的花費很大比例都可以報銷。現在看病貴,很大程度都是覺得醫院檢查多,而且門診不能涵蓋報銷。我經常給學生們舉個例子就是,你買千元左右的手機,肯定期望不高,而你花了9000多的手機,肯定對手機各方面要求高。笑
說了學醫這麼多不好,那學醫有沒有好的方面呢?當然有的,而且不止一點,首先,學醫很穩定,只要沒有重大的醫療糾紛,幾乎沒有失業的風險
其次,學醫和老師一樣,有很大的職業滿足感。尤其當危重的患者,透過你的努力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時候,那種滿足感是別的職業根本無法比擬的。
另外,說說大家都詬病的待遇問題。有沒有年入百萬的醫生,絕對有,但是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都有一年百萬收入吧!但是絕對是鳳毛麟角了。沒有大家想的那麼誇張!
最後,我選擇學醫,多年下來,總體來說不後悔,拋開以上說的那些,我感覺個人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如果當初我選擇會計或者公務員之類的,可能不會有現在的敏捷,反應,記憶力和溝通技巧。但是,我會衷心的希望,我的孩子還有家裡親朋好友的孩子,不要再上醫學院了。雖然我不會干涉,但是這條路越來越難走。奉勸底層家庭,學醫之前,也要好好考慮下成本。身邊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好多都是無法繼續下去,而中途下車的。總之,人生路不同,各有各成就
回覆列表
做醫生已經有十幾年了,但是這個問題說起來真的挺話長的。
在當年資訊是非常閉塞的時候,而選擇什麼樣的專業選擇什麼樣的科目可能是一個綜合因素的體現,決定因素是當年你的資訊量是什麼,在那個時候父母並沒有能力給我提供更好的專業選擇,但因為知道醫生可以治病救人,到底怎麼去治病,怎麼去救人並沒有實際的概念,專業選擇了就是去學醫。
當時的學校口腔專業的分數是比較高的,而臨床專業的人數是最多的,既然醫生是治病的,自然要選擇臨床專業,所以學醫的初衷開始也並不一定是那麼偉大,我相信很多人在選擇專業的時候也是陰錯陽差的就業了。
這麼多年下來,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更多的感受,醫生從全世界來看都是一個很好的職業,即便是醫患矛盾比較重的當下做醫生也是可以保證生活的一個職業,也會受到很多人的重視和尊敬。
但是做醫生的確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傳統醫生的培養模式,決定了不能適合當下這種醫患矛盾比較嚴重的狀況。
國外的醫生培養的是在本科畢業之後,也就是在有大量的通識教育基礎上,再去進行而職業化的醫生培養,這個時候醫生就具備了一定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演講能力、溝通能力,在經過幾年的醫學教育之後就可以獨立的自主行醫。
在中國從高中就直接進入到了醫學基礎的專業學習,這些未來的醫生主要是學習醫療的知識,而在實習期間,因為沒有足夠的機會進行專業化的技術訓練,隨著醫患矛盾的越來越重,那麼在實習階段能夠深入的接觸到醫患的機會更會減少,即便是一些特別有名的醫院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因為大學的逐漸擴招,很多本科生而被迫進入到了碩士階段的學習,然後再擴充套件到博士階段的學習,這樣下來就會產生很多博士畢業之後除了會發表論文但是沒有能力去進行手術的尷尬局面。
在醫學分為科研和臨床兩部分,因為現在的要求很多的發表sci文章,這樣醫生的晉升才會更快一些,因此也會產生了很多會寫論文但是沒有能力看病的醫生存在。
不過現在國家已經開始在糾正著原來的問題,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而更加貼近於臨床,關照患者的心理狀態,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讓科研歸科研,臨床歸臨床。
最終避免了只看病不看人,重技術不重服務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