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遙lgy
-
2 # 清和餘慶
秦弩由國家統一督造,弓幹扁圓,一般長130~145釐米,為桑木製作,但卻又不是所謂的單質弓。因為整個弓幹皆由密實的皮條纏扎。這樣不僅增強了弓乾的結構強度,而且皮條的韌性極好,彈力強,可以積蓄更多的能量,以桑木為芯,外纏皮條的複合弓幹,結合了自然界中植物彈力和動物彈力。
秦弩木臂一般長60~75釐米,寬4~5釐米。木臂前端有合口。上唇短下唇長,正好嵌住弓弣。再用皮條綁紮。往後繫結在木臂兩側的耳上。這樣弓與臂緊密無間。蹬弓拉弦和射箭時的反作用力與震動便不能使其脫開鬆動了。弩臂上有凹型箭道,可以盛箭並增大了與箭的表面接觸面積,增大了發射阻力。但是箭道可以有效的固定箭簇在弩臂上的位置,提高於準確性,防止了放空弦導致的發射失敗。所以增加的一點阻力無關大礙。而且箭道一般都經過精細的打磨,顯得異常的光滑,上面也塗漆、塗蠟,用以減少發射時箭與箭道的摩擦力。
弩臂後部裝有發射瞄準裝置,這是一套用青銅精密鑄造的元件。由望山、懸刀、牛組成。望山是瞄準裝置。但秦代其上還沒有刻度,一般高7.5~8.5釐米;懸刀也就是現代的扳機。一般長9.5~10.5釐米;牛是設計的最精巧的物件。牙與懸刀相聯,但是不直接承力,而是透過牛為樞紐。上弦時,弩手拉弦抵於望山,望山後移,牙正位後牛復位。牛上承牙力,下抵懸刀,弓弩就進入備髮狀態了。如果弩機發射,過程正好與上弦正好相反。弩弓扳動懸刀,牛一鬆更下沉。牙沒有了支援,頃力下沉,弓弦帶箭飛離。這種精密的設計極大提高了投射可靠性,誤發率大大降低,而且減少了發射時的震動,可以大幅提高射擊命中率。
據說,在七十年代時,在咸陽兵馬俑坑裡,出土了許多武器,其中“弩”和箭頭是最多的。
事實說明,秦國當時統一六國,以及抵抗匈奴來去迅速的騎兵,靠的就是一種叫“弩”的遠射兵器,並且“弩”在當時戰爭中,起到了主導性作用。
與弓不同的是,秦弩是必須用腳蹬,藉助全身的極其才能上玄。據說,這樣的弩可以射近三百米,有效射程也有一百五十米。
弩的箭頭都是青銅器,而且箭頭幾乎都是三稜形的,這種箭頭有三個鋒利的稜角,在擊中目標的瞬間,稜的鋒刃就形成了割力,箭頭能穿透鎧甲,直至人體。
後來,有研究發現,這種秦軍所使用三稜的箭頭,它們三個弧面幾乎是相等的大小,用現在的話說,幾乎是流線型的。這幾乎於現在的飛機的機頭一樣,包含著空氣動力學的概念。起碼那樣的箭頭,是可以減少空氣阻力的。
總之,秦國軍隊當時之所以強大,統一了六國,有抵抗匈奴的侵擾,與他們擁有先進的兵器,包括射程較遠的“弩”,是有著直接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