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UPSUN職教評估諮詢
-
2 # 迷糊米糊123
教育教育既教學問又要育品德,可惜現今社會公功利心太強大了,學校裡教書育人也是一樣的。這其實是整個社會的悲哀。在以前學生拜老師既要學文化又要學做人。因此才有為人師表的典故。可是我們的德育教育以經缺失了幾代人了,因此現在國家社會都在大力提倡德智體全面發展。可是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有幾個能注重德育教育呢?都把重點放在了文化教育上了。可以說德育素質教育都是在走過場。好在現在國家和社會重視德育素質教育,一些有前瞻性的家庭也都比較重視德育教育,甚至是把孩子送到國外去學習。
我非常贊同你的話,不學做人難以做事,或者是不做人事。
教書和育人怎麼理解
教書:其實就是知識和專業技能;所以教書的工作是階段性的,可量化的。
育人:梳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育人是長期的、終身的,不可量化的。
對“教書先育人,做事先做人”的理解“教書先育人”教書是有既定目標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知識及技能需要學習,育人是長期的,因此教書先育人的提法不對,最起碼不準確。應該是在教書的過程中兼顧育人的目的。
“做事先做人”這句話要辯證的來看。第一,人是最難琢磨和看透的,對人的判斷更多是從一件件事情積累而成,因此肯定是先做事。第二,做事的能力是一個人滿足崗位要求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事都不會做,最會做人那是不是有溜鬚拍馬之嫌呢?也許這句話改成“會做事決定了成事的基礎,會做人決定了成事的高度”更為妥當。
對於教育之我見現在社會輿論或者家長一說到教育,就把這個重擔或者責任全部壓到學校和老師身上。其實對於教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形成)肯定是學校的責任,但是對於育人應該是家、校、社會、政府多方的責任。首先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家長是養成孩子行為習慣和性格的榜樣,家長身正,孩子不會歪到哪裡去。學校和老師透過專業的德育教育和言傳身教,影響學生對待學習和工作的思想,形成思考的思維方式。社會要構建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和輿論氛圍,不能見風是雨,要客觀的看待孩子教育和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和規律,對待不好的社會現象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信仰金錢等要嚴厲的指正。政府要構建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既然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什麼要對老師有那麼多要求,對學生就那麼多偏袒呢?“學生怎麼調皮都是對,老師怎麼做都是錯”“他(她)還是孩子,不懂事”等等的陳詞濫調是在毀掉孩子,而不是在保護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