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849335461491

    「歲」的繁體有很多異寫,正版的是「歲」,上面是止,戊裡面是步的下面。這個字的來源要看甲骨文字形「歲」字形上看是兩個止和一個戉組成的。「止」是「趾」的初文,像個腳的樣子「戉」是一種兵器,有點像斧。那麼「歲」是劌的初文,一種砍去雙足的刑罰。金文中有個簡寫,把兩個止省成兩個點。到了小篆,字形由從「戉」變成從「戌」能看出來小篆字形上面是「止」,下面是個反著的「止」,反止上還有一個橫,橫和戊組成了「戌」。參照上面的金文,「戉」左面是E形,「戊」左面是直的。如果按小篆直接隸定,就是「歲」,看楷書也能看出來,下面是個反的「止」。「止」水平翻轉後小橫去了左邊,變成一點。在小篆中「止」下面的「乚」到楷書裂成兩筆,而反「止」則化成一撇。「歲」的諸多異體字中,一部分主流使用的字形還是很有規律的。首先是上面的「止」,因為和「山」字形相近,極易訛混,尤其是在草書中,二者草法更是相似。這是「止」的草書,直承小篆字形,「乚」並未裂成一豎一橫。整個字可以看成乚+丶+丶。這是「山」的草書,字形是乚+兩個短豎。這只是二字單寫時的情況,二者作偏旁時因為書寫連貫性,「山」的兩豎很容易寫成點,導至二者幾乎無別。相似地,「山」「止」相訛在隸變過程中也有體現。如下「歸(歸)」字。再說「歲」字裡面那個東西。裡面那個要是寫的話筆順肯定是橫、豎、點、撇。但是這個字形寫出來不美觀,那個撇在那個地方寫出來很不協調。於是這個東西就訛成了筆畫位置與順序相似的「⿱一小」,之後又變成形似的「示」和「⿱一⿲丶丶丶」這幾種寫法那個也不能算錯,在當時都是對的。而且據本人片面的眼光觀查來看,古代書家主流寫法是「⿱山⿵戊⿱一小」,就是王羲之在蘭亭序裡的寫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煙緣(張瑤)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