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妝品行業近年來取得了快速地發展,2018年行業零售總額已達2619億元,同時市場需求遠未飽和,市場還有巨大增長空間。透過解析其產業鏈,前瞻發現,化妝品產業鏈層層加價,代工廠、供應商、品牌方、渠道商共同瓜分千億市場。其中,品牌方佔據主導地位,而中國本土品牌目前落後於人,還需發力追趕。
行業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市場需求遠未飽和
中國化妝品行業近年來取得了快速地發展,2012-2018年,行業零售總額從1240億元快速上升至2619億元,行業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1.8%。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國化妝品行業經歷了由無到有的增長過程,國內本土品牌進入復甦階段;另一方面,伴隨著消費升級,消費意識甦醒,消費群體擴張,化妝品行業逐漸從低端市場轉向高階市場。量價齊升持續推升化妝品行業景氣度。
不過,相比發達國家,中國化妝品市場需求遠未達到飽和狀態。根據Euromonitor資料,2017年國內人均化妝品支出僅為181元,遠不及日本(1196元)。對標接近飽和的日本市場,國內的化妝品市場有望發展到萬億以上的體量。
本土品牌還需發力,營銷與研發雙輪驅動
在化妝品產業鏈中,品牌端佔據主導地位,品牌商和渠道商是重要的提價環節。資料顯示,品牌端毛利率普遍在60%-70%,淨利率為5-10%,是整個化妝品產業鏈上利潤最高的環節。而高利潤則來自於品牌溢價,又進一步影響了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
目前全球市場上,高階化妝品品牌甚至中高階化妝品品牌幾乎被歐美國際大牌壟斷,品牌溢價能力強,產品附加值高,在市場佔據主導地位。而中國化妝品品牌品牌溢價能力不足,產品大多靠著“高性價比”的優勢在低端市場上競爭,產品定價大多數在100-200元之間,有些甚至在百元以下。
一方面,本土品牌錯過了20世紀初的發展黃金期,中國化妝品市場份額被外資品牌搶佔;另一方面,本土品牌在產品研發和營銷投入上落後於國際品牌。因此,本土品牌想要崛起,提高競爭力,還要從重視研發投入提升產品力和把握消費趨勢,尋找彎道超車的機會兩方面入手。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和持續增長,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化妝品市場。在消費升級趨勢下,將繼續推動高階化妝品向好發展,而消費者年輕化意味著消費觀念的轉變,中國化妝品還存在巨大的潛在市場。未來,中國化妝品市場會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前瞻預計到2024年中國化妝品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
中國化妝品行業近年來取得了快速地發展,2018年行業零售總額已達2619億元,同時市場需求遠未飽和,市場還有巨大增長空間。透過解析其產業鏈,前瞻發現,化妝品產業鏈層層加價,代工廠、供應商、品牌方、渠道商共同瓜分千億市場。其中,品牌方佔據主導地位,而中國本土品牌目前落後於人,還需發力追趕。
行業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市場需求遠未飽和
中國化妝品行業近年來取得了快速地發展,2012-2018年,行業零售總額從1240億元快速上升至2619億元,行業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1.8%。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國化妝品行業經歷了由無到有的增長過程,國內本土品牌進入復甦階段;另一方面,伴隨著消費升級,消費意識甦醒,消費群體擴張,化妝品行業逐漸從低端市場轉向高階市場。量價齊升持續推升化妝品行業景氣度。
不過,相比發達國家,中國化妝品市場需求遠未達到飽和狀態。根據Euromonitor資料,2017年國內人均化妝品支出僅為181元,遠不及日本(1196元)。對標接近飽和的日本市場,國內的化妝品市場有望發展到萬億以上的體量。
本土品牌還需發力,營銷與研發雙輪驅動
在化妝品產業鏈中,品牌端佔據主導地位,品牌商和渠道商是重要的提價環節。資料顯示,品牌端毛利率普遍在60%-70%,淨利率為5-10%,是整個化妝品產業鏈上利潤最高的環節。而高利潤則來自於品牌溢價,又進一步影響了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
目前全球市場上,高階化妝品品牌甚至中高階化妝品品牌幾乎被歐美國際大牌壟斷,品牌溢價能力強,產品附加值高,在市場佔據主導地位。而中國化妝品品牌品牌溢價能力不足,產品大多靠著“高性價比”的優勢在低端市場上競爭,產品定價大多數在100-200元之間,有些甚至在百元以下。
一方面,本土品牌錯過了20世紀初的發展黃金期,中國化妝品市場份額被外資品牌搶佔;另一方面,本土品牌在產品研發和營銷投入上落後於國際品牌。因此,本土品牌想要崛起,提高競爭力,還要從重視研發投入提升產品力和把握消費趨勢,尋找彎道超車的機會兩方面入手。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和持續增長,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化妝品市場。在消費升級趨勢下,將繼續推動高階化妝品向好發展,而消費者年輕化意味著消費觀念的轉變,中國化妝品還存在巨大的潛在市場。未來,中國化妝品市場會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前瞻預計到2024年中國化妝品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