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名稱的由來一向說法很多,有傳聞、有詩句、有文獻……究竟是誰第一個把紅薯稱之為紅薯的呢?真是眾說紛紜,但主要有三種說法,且看我給大家分解。
說法一:關於“哄叔”的傳聞
傳聞的主人公就是東漢的創立者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如今為湖北棗陽代言)。話說當年,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劉秀,正與新朝王莽激戰正酣,而劉秀大軍當時非常缺糧。一個偶然的機會,劉秀髮現一個綠色植物下面結有紅色塊根,很快就想拿來作為軍糧,但不知道有沒有毒,所以就想隨便找個人先來嚐嚐。這時候,劉秀就想到的一個人,就是一直被他視為累贅的叔叔……於是乎,劉秀就隨手拿起一個紅薯給叔叔,說自己吃過了沒毒,現在是想孝敬他老人家,他叔叔很快吃下,過了很久也安然無恙。劉秀看在眼裡,很快將該食物主供軍糧。後來呀,後人就把這種紅色的塊根成為紅薯,諧音“哄叔”,以此諷刺劉秀哄騙叔叔。
說法二:出自“蘇軾”的一首詩
1097年,年逾花甲的蘇軾(1037年-1101年,湖北黃岡因其《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被熟知)被謫發至今海南儋州,此情此景,讓他想起來東晉詩人陶淵明老先生,因此和詩一首以表致敬。
《和陶酬劉柴桑》北宋 蘇軾
紅薯與紫芽,遠插牆四周。
且放幽蘭春,莫爭霜菊秋。
窮冬出甕盎,磊落勝農疇。
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
一飽忘故山,不思馬少遊。
老夫子也是心態好啊,在這裡安然過起了“採菊東籬下”的生活,並開啟學堂收學徒,很快培養了一名叫姜唐佐的學生進舉鄉貢,打破了海南100多年來無人進士及第的尷尬……言歸正傳,這裡必須指出的是,蘇軾該詩中的“紅薯”絕非現在的紅薯,而是北宋時期的一種山藥。
說法三:來自於民間
熟悉紅薯歷史的人都知道,紅薯原產於美洲大陸,在明朝中期,分別透過三個人、三個不同的渠道幾乎同時期傳入中國,而被中國官方認可的1593年(詳見郭沫若所著《滿江紅·紀念紅苕傳入中國三百七十週年》,後續再分享),因此,凡是在明朝之前,文獻或傳聞中出現的紅薯,要麼是彼紅薯非此紅薯,要麼是人們在民間表達某種情感的傳聞。
紅薯的稱謂很多,其實學名是番薯,又在不同的地區被稱為地瓜、山芋、紅薯、紅苕、白薯……在中原地區一直被稱為紅薯(無論是什麼顏色),不過是人們預定成俗的習慣罷了。
紅薯作為大家常見的主食、中藥材、休閒食品、抗癌鬥士等等,她的功效很多很多,所以對應的名稱也很多很多。是不是很有趣?這正說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
紅薯名稱的由來一向說法很多,有傳聞、有詩句、有文獻……究竟是誰第一個把紅薯稱之為紅薯的呢?真是眾說紛紜,但主要有三種說法,且看我給大家分解。
說法一:關於“哄叔”的傳聞
傳聞的主人公就是東漢的創立者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如今為湖北棗陽代言)。話說當年,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劉秀,正與新朝王莽激戰正酣,而劉秀大軍當時非常缺糧。一個偶然的機會,劉秀髮現一個綠色植物下面結有紅色塊根,很快就想拿來作為軍糧,但不知道有沒有毒,所以就想隨便找個人先來嚐嚐。這時候,劉秀就想到的一個人,就是一直被他視為累贅的叔叔……於是乎,劉秀就隨手拿起一個紅薯給叔叔,說自己吃過了沒毒,現在是想孝敬他老人家,他叔叔很快吃下,過了很久也安然無恙。劉秀看在眼裡,很快將該食物主供軍糧。後來呀,後人就把這種紅色的塊根成為紅薯,諧音“哄叔”,以此諷刺劉秀哄騙叔叔。
說法二:出自“蘇軾”的一首詩
1097年,年逾花甲的蘇軾(1037年-1101年,湖北黃岡因其《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被熟知)被謫發至今海南儋州,此情此景,讓他想起來東晉詩人陶淵明老先生,因此和詩一首以表致敬。
《和陶酬劉柴桑》北宋 蘇軾
紅薯與紫芽,遠插牆四周。
且放幽蘭春,莫爭霜菊秋。
窮冬出甕盎,磊落勝農疇。
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
一飽忘故山,不思馬少遊。
老夫子也是心態好啊,在這裡安然過起了“採菊東籬下”的生活,並開啟學堂收學徒,很快培養了一名叫姜唐佐的學生進舉鄉貢,打破了海南100多年來無人進士及第的尷尬……言歸正傳,這裡必須指出的是,蘇軾該詩中的“紅薯”絕非現在的紅薯,而是北宋時期的一種山藥。
說法三:來自於民間
熟悉紅薯歷史的人都知道,紅薯原產於美洲大陸,在明朝中期,分別透過三個人、三個不同的渠道幾乎同時期傳入中國,而被中國官方認可的1593年(詳見郭沫若所著《滿江紅·紀念紅苕傳入中國三百七十週年》,後續再分享),因此,凡是在明朝之前,文獻或傳聞中出現的紅薯,要麼是彼紅薯非此紅薯,要麼是人們在民間表達某種情感的傳聞。
紅薯的稱謂很多,其實學名是番薯,又在不同的地區被稱為地瓜、山芋、紅薯、紅苕、白薯……在中原地區一直被稱為紅薯(無論是什麼顏色),不過是人們預定成俗的習慣罷了。
紅薯作為大家常見的主食、中藥材、休閒食品、抗癌鬥士等等,她的功效很多很多,所以對應的名稱也很多很多。是不是很有趣?這正說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