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
生地團條分鮮幹,幹皺色褐鮮紅黃,
斷面黃白乾烏黑,清熱涼血養陰液。
[產地] 懷慶地黃產河南,地黃產河北、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等省。
[採收] 9-10月採挖後,貯砂中鮮用者稱鮮生地。或洗淨後略曬,並置火炕上徐徐烘焙乾燥,內部變黑約八成干時,搓捻成形或小條,再曬乾。
[藥材形性] 鮮地黃 呈紡錘形或圓柱形,表面肉紅色,有半月形橫節及芽痕,斷面黃白色,有明顯的紋理菊花心,氣微,味甘苦。
乾地黃(生地) 呈不規則團塊或長園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長6-12cm,直徑3-6cm,細小者則稍扁而扭曲,多為長條狀,表面灰黑或棕灰色,極皺宿,具淺棕色半月形的節痕,質常柔軟,幹則堅實,體重不易折斷,斷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的呈烏黑色,微有光澤,顯油潤,具粘性,有時呈放射狀裂隙,無臭,味微甜。以塊大體重,斷面烏黑,油潤者為佳。
[炮製] 原藥清水中洗淨,撈出攤開潤軟,切0.3-0.4cm頂頭厚片或塊片,曬乾。稱乾地黃、生地、大生地。
小生地 取細小而長的地黃根莖,洗淨潤透後切1cm厚之段而入藥者,原藥細小如根,稱細生地,根生地,功同大生地而氣味較之淡薄,宜於滋陰養血而又恐胃弱是膩滯者。
鮮生地 新鮮根莖埋於泥砂中,隨用隨取,洗淨切片入藥,亦可搗汁沖服,長於清熱涼血,尤能生津止渴。
炒生地 乾地黃片炒至微焦為度,炒後可減低寒涼滋膩之性,養血之力稍增而涼血之力減。
炒生地炭 乾地黃片用武火炒至外見松泡呈焦黑色時:取出略灑清水滅淨火星,攤晾冷透,曬乾收貯。炒炭後既能涼血,又可止血。
[成分] 含梓醇、地黃素、糖類、氨基酸、維生素A樣物質。
[性味、歸經] 甘苦寒,入心、肝、腎經。
[功用]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養血。用於熱入營血、壯熱口渴、舌紅少苔;血熱吐血、尿血、衄血、崩漏;陰虛血少、低熱不退、消渴或月經不調;蕁麻疹、皮癬風癢等症。
[處方名] 鮮生地 生地 大生地 細生地 炒生地 生地炭
[用法,用量] 鮮生地打碎煎服10-30克,或打汁沖服;大生地煎服10-15克。
[保貯] 幹足,放石灰缸甏內或其它容器中密封儲存,置乾燥處,防黴。
鮮生地宜分層堆放在通風的黃砂中儲存,以防腐爛。
按:生地以河南懷慶地區所有者,油性大、皮細且有菊花心,品質最優,奉為道地藥材,稱懷生地。
地黃之花名地黃花,其果實稱地黃實,兩者功似乾地黃;地黃之葉稱地黃葉供外用治惡瘡、手足癬等。
生地黃
生地團條分鮮幹,幹皺色褐鮮紅黃,
斷面黃白乾烏黑,清熱涼血養陰液。
[產地] 懷慶地黃產河南,地黃產河北、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等省。
[採收] 9-10月採挖後,貯砂中鮮用者稱鮮生地。或洗淨後略曬,並置火炕上徐徐烘焙乾燥,內部變黑約八成干時,搓捻成形或小條,再曬乾。
[藥材形性] 鮮地黃 呈紡錘形或圓柱形,表面肉紅色,有半月形橫節及芽痕,斷面黃白色,有明顯的紋理菊花心,氣微,味甘苦。
乾地黃(生地) 呈不規則團塊或長園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長6-12cm,直徑3-6cm,細小者則稍扁而扭曲,多為長條狀,表面灰黑或棕灰色,極皺宿,具淺棕色半月形的節痕,質常柔軟,幹則堅實,體重不易折斷,斷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的呈烏黑色,微有光澤,顯油潤,具粘性,有時呈放射狀裂隙,無臭,味微甜。以塊大體重,斷面烏黑,油潤者為佳。
[炮製] 原藥清水中洗淨,撈出攤開潤軟,切0.3-0.4cm頂頭厚片或塊片,曬乾。稱乾地黃、生地、大生地。
小生地 取細小而長的地黃根莖,洗淨潤透後切1cm厚之段而入藥者,原藥細小如根,稱細生地,根生地,功同大生地而氣味較之淡薄,宜於滋陰養血而又恐胃弱是膩滯者。
鮮生地 新鮮根莖埋於泥砂中,隨用隨取,洗淨切片入藥,亦可搗汁沖服,長於清熱涼血,尤能生津止渴。
炒生地 乾地黃片炒至微焦為度,炒後可減低寒涼滋膩之性,養血之力稍增而涼血之力減。
炒生地炭 乾地黃片用武火炒至外見松泡呈焦黑色時:取出略灑清水滅淨火星,攤晾冷透,曬乾收貯。炒炭後既能涼血,又可止血。
[成分] 含梓醇、地黃素、糖類、氨基酸、維生素A樣物質。
[性味、歸經] 甘苦寒,入心、肝、腎經。
[功用]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養血。用於熱入營血、壯熱口渴、舌紅少苔;血熱吐血、尿血、衄血、崩漏;陰虛血少、低熱不退、消渴或月經不調;蕁麻疹、皮癬風癢等症。
[處方名] 鮮生地 生地 大生地 細生地 炒生地 生地炭
[用法,用量] 鮮生地打碎煎服10-30克,或打汁沖服;大生地煎服10-15克。
[保貯] 幹足,放石灰缸甏內或其它容器中密封儲存,置乾燥處,防黴。
鮮生地宜分層堆放在通風的黃砂中儲存,以防腐爛。
按:生地以河南懷慶地區所有者,油性大、皮細且有菊花心,品質最優,奉為道地藥材,稱懷生地。
地黃之花名地黃花,其果實稱地黃實,兩者功似乾地黃;地黃之葉稱地黃葉供外用治惡瘡、手足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