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 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亂平定。豎年三月,玄燁出山海關至盛京告祭祖陵,納蘭性德扈從。本篇即作於此時。 整首詞,無一句寫思鄉,卻句句滲透著對家鄉的思念。 上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點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遙遠,一個“那”字,表現出作者遠離家鄉馬不停蹄地向關外行走時,對家鄉的依戀與渴望,離愁別緒隨著遠行的腳步漸漸浮現。 “夜深千帳燈”,則取景新穎壯闊,它所描繪的不是一個點,或者一個面,而是開闊的立體的空間,是遠距離的透視,因而一幅美麗的軍隊駐紮圖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帳競立,萬燈閃爍,該是何等的雄壯與豪邁。然而遼闊的燈光與思鄉之情是聯絡在一起的,這又在雄壯與豪邁中多了幾絲雅緻與纏綿,清冷與寂寞。它們讓人不由自主地憶起故園窗前燈的浪漫與溫馨。比起故園的燈,此時的燈多了幾許寒冷,少了幾許溫情。 如果說上闕在對景物的描述中侵染著淡淡的思念,那麼下闕則把這種思念推向極致。 在風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勞頓,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讓作者馬上入睡。表面上看是對羈旅生活的不適應,是關外氣候的惡劣,是帳外風一更,雪一更的蕭瑟之聲,打攪了詩人的夢。在家鄉是聽不到這種蕭瑟之聲的。實質上,是對家鄉深深的思念,對家鄉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故鄉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閃現,使詩人輾轉反側,深夜難眠。末一句“故園無此聲”,使得濃烈的思鄉之情躍然紙上,也引起人們對故園聲音的好奇。是什麼聲音讓作者深深牽掛,念念不忘?是妻兒的嬌聲軟語?是故園柔風細雨的呢喃?還是門前山山水水的靜默?一天勞頓的行軍之後,依然使詩人在夜深之跡輾轉反側,難以入寐,一切大膽的猜測與想像都不為過。 這首詞沒有一般邊塞詩的大氣、沉痛、悲涼、雄壯,而是風格婉約,筆調纏綿,這大概和作者的人生經歷有關。作者出生於封建貴族大家庭,四歲學騎馬,七歲學射箭,十四歲通詩文。有著天生超逸的稟賦,卓爾不群的才華。後又先後考中舉人,進士,得到帝王賞識,平步宦海,一帆風順。較少挫折的經歷,溫柔富貴的濡染,使得他的作品中少了抑揚頓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兒的纏綿情態。 作品從大的方面取景,較少瑣碎的描述。不像歐陽修“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的細緻描繪,也不似李清照“歸鴻聲斷殘雲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的”的入微刻畫。作者用山,水,千帳燈,風,雪等大的物像,來寄託細膩的情感思緒。使斑斑點點的思緒在博大景物的渲染中,變輕,變淡。表現出沖淡,自然,不事雕琢,了無痕跡的詞風。為時人和後人們所稱頌和喜愛。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 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亂平定。豎年三月,玄燁出山海關至盛京告祭祖陵,納蘭性德扈從。本篇即作於此時。 整首詞,無一句寫思鄉,卻句句滲透著對家鄉的思念。 上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點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遙遠,一個“那”字,表現出作者遠離家鄉馬不停蹄地向關外行走時,對家鄉的依戀與渴望,離愁別緒隨著遠行的腳步漸漸浮現。 “夜深千帳燈”,則取景新穎壯闊,它所描繪的不是一個點,或者一個面,而是開闊的立體的空間,是遠距離的透視,因而一幅美麗的軍隊駐紮圖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帳競立,萬燈閃爍,該是何等的雄壯與豪邁。然而遼闊的燈光與思鄉之情是聯絡在一起的,這又在雄壯與豪邁中多了幾絲雅緻與纏綿,清冷與寂寞。它們讓人不由自主地憶起故園窗前燈的浪漫與溫馨。比起故園的燈,此時的燈多了幾許寒冷,少了幾許溫情。 如果說上闕在對景物的描述中侵染著淡淡的思念,那麼下闕則把這種思念推向極致。 在風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勞頓,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讓作者馬上入睡。表面上看是對羈旅生活的不適應,是關外氣候的惡劣,是帳外風一更,雪一更的蕭瑟之聲,打攪了詩人的夢。在家鄉是聽不到這種蕭瑟之聲的。實質上,是對家鄉深深的思念,對家鄉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故鄉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閃現,使詩人輾轉反側,深夜難眠。末一句“故園無此聲”,使得濃烈的思鄉之情躍然紙上,也引起人們對故園聲音的好奇。是什麼聲音讓作者深深牽掛,念念不忘?是妻兒的嬌聲軟語?是故園柔風細雨的呢喃?還是門前山山水水的靜默?一天勞頓的行軍之後,依然使詩人在夜深之跡輾轉反側,難以入寐,一切大膽的猜測與想像都不為過。 這首詞沒有一般邊塞詩的大氣、沉痛、悲涼、雄壯,而是風格婉約,筆調纏綿,這大概和作者的人生經歷有關。作者出生於封建貴族大家庭,四歲學騎馬,七歲學射箭,十四歲通詩文。有著天生超逸的稟賦,卓爾不群的才華。後又先後考中舉人,進士,得到帝王賞識,平步宦海,一帆風順。較少挫折的經歷,溫柔富貴的濡染,使得他的作品中少了抑揚頓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兒的纏綿情態。 作品從大的方面取景,較少瑣碎的描述。不像歐陽修“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的細緻描繪,也不似李清照“歸鴻聲斷殘雲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的”的入微刻畫。作者用山,水,千帳燈,風,雪等大的物像,來寄託細膩的情感思緒。使斑斑點點的思緒在博大景物的渲染中,變輕,變淡。表現出沖淡,自然,不事雕琢,了無痕跡的詞風。為時人和後人們所稱頌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