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37226028394

      蘇軾被貶黃州的悽苦與掙扎,成就了他曠達與超然。《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流露出了他當時複雜、難言的微妙心境:尋伴夜遊——樂;壯志未酬——悲;參悟人生——喜。

      一、遊承天寺之樂

      蘇軾於明月之夜遊承天寺,盡情遊玩,其樂表現在兩個方面:

      同遊之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相與步於庭”。世間之大,竟“天與為樂著”,蘇軾的雅興,只能夠與懷民不約而同:月夜相約,共同分享遊玩的樂趣,一份樂趣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就能變成雙倍的樂趣!

      賞景之樂——“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裡,蘇軾既不對月下的景物作較為全面的描繪,也麼樣寫出景物的色彩,卻透過對月色、竹柏影的感覺的勾勒,創造出詩情畫意,把人自然而然的帶入了冰清玉潔、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中,真是景美而情歡!

      二、望美景之悲

      蘇軾樂不思睡,還深夜尋伴,皆因月景之美,美不勝收,令人難捨,不願錯過。那麼,如此快樂的他有如何突然轉悲的呢?文末兩句道出了真諦“何夜無月?何處無竹?“良辰美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欣賞到,只有“閒人如吾兩人”,才有這份閒情罷了。這句感慨,像是在痛斥小人得志,又像在埋怨被貶,訴說心志。具體說,其悲也表現在三個方面:

      人生平淡。周瑜在“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擼灰飛煙滅”中創造了一世英名。懷古而傷今,自己也是滿腹經綸,胸懷濟世之才的蘇軾,卻只能夠開荒種地,時而遊樂山水之間……,與英雄相比,可嘆可悲!

      人生矛盾。蘇軾處江湖之遠時,“欲乘風歸去”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因此不得不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託“閒情”。而這個26歲得志,31歲失意的“閒人”一做就是31年!

      人生無償。曹操雖然是一世之雄,可也有“困於周郎”的時候,況且“而今安在哉?自己雖一生勤政,卻遭遇”烏臺“之難,真是前途未卜啊!

      三、悟人生之喜

      面對“身世沉浮雨打萍”的遭際,悲不自勝的蘇軾又是如何解開愁結,轉悲為喜的呢?

      透過對多舛仕途的反思,,具有獨特張揚個性的蘇軾當然明白:共鳴非我強求可得,那怎麼辦呢?暫時淡泊名利,閒時徜徉山水,享受清風明月,沉浸在這樣的境界裡,完全擺脫了沉重的遷謫之感,忘懷個人的得失,而進入了一個表裡澄澈的透明世界,一個清純透明的夢。在這個美夢裡“一晌貪歡“,正是他參悟出來的人生之理。

      但是無論怎樣,在經歷了“烏臺詩案“後的死裡逃生,蘇軾嚐盡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心靈的創傷是無法癒合的,因而文中流露出的遊玩之樂,賞景之喜是短暫的,更多的是貶謫的悲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化解70屬狗和88年屬龍間的相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