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104400718848

    在我的少年時代,我的感情並不像標有刻度的咳嗽糖漿瓶子那樣易於掌握,常常對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應過分,要麼無動於衷,要麼摧肝裂膽,其縫隙間不容髮。這也類同於猛獸,只有關在籠子裡是安全的可供觀賞,一旦放出,頃刻便對一切生命產生威脅。

    故事就是你理解的那個故事,但是王朔不是在炫耀這樣的經歷,也沒有人多羨慕這樣的青春,這就是男孩子都經歷過的青春。這點書名已經說了,《動物兇猛》,中性偏貶義吧。

    大家都明白那個年紀的自己很傻很2,但是所有譁眾取寵的行為背後包裹的核心,卻是最純潔最簡單的對異性的喜歡。書中的“我”在想象中對米蘭的百般侮辱,彰顯男子氣概,目的實際上是引起她的注意,也算是對她更親賴高氏兄弟的報復。可悲的是這一切還只是臆想,從未付諸行動,是“我”日後對那段記憶的美化,對於想象又有什麼好指責的呢?

    本書豆瓣上有個短評我很喜歡,“每個人都曾熾熱的燃燒過,化為灰燼後再肥沃了自己。”

    現在回頭看那個年紀自己的種種行為,無疑是中二的,衝動的,但那種情竇初開的感覺,又是尤其珍貴的。要說羨慕,也是羨慕純潔的核心而非種種中二的表象。而唯有經歷了這麼一段,我們才有反思,才有愧疚,才終於成長了。王朔的這篇小說,對男孩子們的青春刻畫的惟妙惟肖。他不是在讚揚那種價值觀,僅僅是做了還原而已。

    題主想的對女性的尊重也太理想化了,很多走出那個年紀的男生,也僅僅是表面上表現出了對異性的尊重,你很難想象眼前跟你交談甚歡的男生,心底有多麼下流的想法,背地裡如何對你評頭論足。以你的判斷標準,真正能做到尊重女性的男生不多。反過來我也並不認為大多數女效能發自內心尊重男性,更多的是教育、社會的約束我們都不得不掩蓋那個“骯髒”的自己。

    也許那個夏天什麼事也沒發生。我看到一個少女,產生了一些驚心動魄的想像。我在這裡死去活來,她在那廂一無所知。後來她循著自己的軌跡消失了,我為自己增添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

    今天讀筆記時候發現的,又一次印證了“我”對那段經歷的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臉上長了一片片的脂肪粒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