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451027542613

    科學管理的四大基本原理:

    (一)建立一門嚴格的科學。

    (二)科學地挑選工人。

    (三)對工人進行科學的教育、訓練和培養。(四)管理部門和工人之間進行親密無間的友好合作。 泰羅認為,科學管理的實質是在一切或機構中的工人們的一次完全的喜愛那個革命。

    在科學管理中,勞資雙方的思想都要發生大革命,首先是用合作代替對抗,其次是注重增加盈餘而不是盈餘的分配,最後是用科學知識來代替個人的見解或經驗:

    ①對於社會人來說,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而不是人們在無組織的人群中互相競爭。②所有的個人主要是為保護自己在集團中的地位而不是為自我的利益而行動。

    1、“工具人”假設。這是西方最早的人性假設理論。產生於古代中世紀奴隸社會的管理實踐之中。

    2、“經濟人”假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生和發展,到了l8世紀,西方享樂主義哲學者和英國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了這個假設。他們認為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管理中強呼叫物質上和經濟上的利益來刺激工人的努力工作。“經濟人”思想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反映,它的提出標誌著社會的巨大進步。

    3、“社會人”假設。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等人進行了著名的霍桑實驗,實驗的意外結果使他們觀察到了人性的另一個重要側面—— 人不僅僅是關心自己個人的物質利益,還會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和集體歸屬感。實驗的結論是: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決定員工的工作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因此,管理者應當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來促進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社會人”假設的提出是管理學的重要轉折點,開創了“行為科學”學派。

    5、“複雜人”假設。60年代,美國學者艾德佳·沙因(Edgar H.Schein)在綜合“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和“自我實現人”假設這三種西方人性假設的基礎上,提出了“複雜人”的觀點。他認為人的需要和潛在願望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這些需要的模式隨著年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處的境遇和人際關係的變化而不斷的發生著變化。應當說,沙因的觀點彌補了前幾種人性假設的缺失,是比較全面的。

    6、“文化人”假設。8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的日裔美籍學者威廉·大內在他的《z理論——美國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一書中,從社會和組織文化的角度來考察、分析日美兩國企業的不同和利弊,強調要重視人的問題,對員工要信任、親密以及一致的組織目標和共同的價值觀念,才能使企業獲得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