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歲左右,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出現持續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這個反抗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心理學上稱“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現為:心理發展出現的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對和制止,就容易產生說反話、頂嘴的現象。
首先,動作能力方面的發展。他們身體活動能力已經較強,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們就渴望擴大活動範圍,不斷嘗試去完成新的事情。但這些要求往往會受到家長的阻攔和限制,因此就會產生反抗。
其次,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原先,孩子還不能區分自己的意願和別人的意願;現在,他們已經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讓“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因此,就想頑強地表現自己的意志。但是這種表現往往與成人的規範相牴觸,於是孩子就會有挫折感,從而導致反抗行為。他們無非是忠實於自己的想法,並非針對某個具體的人。兩三歲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也還不高,他們的思維缺乏靈活性,因此常常顯得“死心眼兒”,比如,他們的時間概念還不強,因此哪怕告訴他只等五分鐘他也不能耐,凡想做的事情必須立即去做。這些都會導致孩子的反抗行為。而且,越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的程度越強。
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幼兒中,有80%長大以後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因此,專家認為,反抗行為有時候意味著孩子有其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預也不受支配,這正是孩子發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值得父母重視。
建議參考以下方法:
1.細心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孩子逆反時,藉助其感興趣的東西來轉移注意力。
2.經常撫摸孩子,平常多和孩子一起遊戲,多與孩子溝通能減少逆反的發生。
3.明確要求,預防在先。父母平時對幼兒的行為要有明確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這些規則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不能隨心所欲,而應該受到一定的約束。
4.父母及家人教育孩子的要求、觀點應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時,父母及家人應統一要求。如果有人嚴,有人寵,那麼孩子的任性會越演越烈,很難得到改正。
5.當寶寶反抗的時候,父母不要採取打罵或對孩子瞪眼睛都會使他喪失安全感,加重寶寶逆反的心理。
在三歲左右,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出現持續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這個反抗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心理學上稱“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現為:心理發展出現的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對和制止,就容易產生說反話、頂嘴的現象。
首先,動作能力方面的發展。他們身體活動能力已經較強,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們就渴望擴大活動範圍,不斷嘗試去完成新的事情。但這些要求往往會受到家長的阻攔和限制,因此就會產生反抗。
其次,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原先,孩子還不能區分自己的意願和別人的意願;現在,他們已經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讓“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因此,就想頑強地表現自己的意志。但是這種表現往往與成人的規範相牴觸,於是孩子就會有挫折感,從而導致反抗行為。他們無非是忠實於自己的想法,並非針對某個具體的人。兩三歲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也還不高,他們的思維缺乏靈活性,因此常常顯得“死心眼兒”,比如,他們的時間概念還不強,因此哪怕告訴他只等五分鐘他也不能耐,凡想做的事情必須立即去做。這些都會導致孩子的反抗行為。而且,越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的程度越強。
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幼兒中,有80%長大以後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因此,專家認為,反抗行為有時候意味著孩子有其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預也不受支配,這正是孩子發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值得父母重視。
建議參考以下方法:
1.細心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孩子逆反時,藉助其感興趣的東西來轉移注意力。
2.經常撫摸孩子,平常多和孩子一起遊戲,多與孩子溝通能減少逆反的發生。
3.明確要求,預防在先。父母平時對幼兒的行為要有明確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這些規則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不能隨心所欲,而應該受到一定的約束。
4.父母及家人教育孩子的要求、觀點應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時,父母及家人應統一要求。如果有人嚴,有人寵,那麼孩子的任性會越演越烈,很難得到改正。
5.當寶寶反抗的時候,父母不要採取打罵或對孩子瞪眼睛都會使他喪失安全感,加重寶寶逆反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