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帶籽的多春魚為啥一年四季都有?多春魚是不是繁殖特別頻繁,所以叫這個名字?
36
回覆列表
  • 1 # 薩爾茨堡的魚

    人們用“多春魚”這個略顯香豔的名字來稱呼這種滿腹魚籽的小魚,彷彿它們總是繁殖,彷彿真的是“浪”得虛名。其實,這裡的“多春”源自“多膥”,“膥[cūn]”在客家話中有蛋和卵的意思,所以“多膥魚”原意指的是這類滿肚子魚籽的魚,久而久之就叫成了多春魚。

    多春魚並不特指一種魚,通常指的是胡瓜魚科下屬的一類小魚,它們大多身形修長鱗片細小,最常見的多春魚包括兩種: 1長體油胡瓜魚Spirinchus lanceolatus,又叫柳葉魚,分佈於日本北海道太平洋一側,體長約15釐米(下圖1);2毛鱗魚Mallotus villosus也叫“樺太柳葉魚”,英文俗名Capelin,主要產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體長約20-25釐米,國內市場上毛鱗魚比較常見(下圖2)。

    柳葉魚的名字源於北海道阿依努族語的“susam”,由susu"柳"與ham "葉"組合而成。阿依努人的傳說中,天神的妹妹發現人間疾苦,向上天祈願,於是神靈讓柳葉化作無數小魚作為食物養育人間。柳葉魚是北海道鵡川町名產,每年最天寒地凍的時候,柳葉魚便溯河而上洄游產卵,此時捕獲的雌魚大腹便便最為肥美,乾製或冷凍後可以吃一整年(多春魚當然不是一年四季都滿肚子魚籽)。日本人認為北海道產的“多春魚”品質最好,為了和市面上眾多的毛鱗魚區分,常常稱它為“本柳葉魚"。

    冰島、挪威和加拿大是毛鱗魚的主要出產國,每年捕撈量超過五十萬噸,冰島十克朗硬幣上就印有毛鱗魚的圖案。毛鱗魚這類小型魚種群數量巨大,也被俗稱為“餌料魚”,繁殖遷徙途中自然成為了眾多海洋物種如鯨、海豹、鱈魚以及海鳥集中“收割”的物件,於是只能採用魚海策略贏得生存,繁殖季的雌魚卵巢的重量超過了身體的一半。春夏之季,毛鱗魚便聚集砂石質海灘或淺水峽灣交配產卵,交配後的親魚死亡率很高,雄性毛鱗魚幾乎會全部死亡,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和紐芬蘭,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毛鱗魚被衝上海岸。

    多春魚最適合燒烤和煎炸,高溫使魚刺變得酥脆,可以和魚肉一起整個吃下。新鮮飽滿的多春魚籽(Masago)單獨剝離出來也深受人們喜愛,常常著色後替代飛魚籽(Tobiko)放在加州卷或是拌飯裡。多春魚雖小,但和鯡魚相似,魚脂含量充足,豐富的脂肪加熱後帶來了濃郁香味,加之滿滿的一肚子的魚籽,那種在口中爆裂的感覺啊簡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利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