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旗漫卷原野

    更正一下:原題有字誤,應為《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

    宋代: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擋我遠望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站在最高層。

    後兩句的意境美: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詩人作為政治家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結語正是點睛之筆。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

    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銘。

    用詩歌闡述政治觀點、學術見解,議論時事,評說歷史,是宋詩中較為普遍的現象。該詩在描寫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詩人沒有記敘登山的過程,也沒有細寫山中之景,而是一開始就把自己置於山上“千尋塔”的最高層,抒寫心中的感受。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寓抽象義理於具體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負和對5前途充滿信心的神情狀態,都得到了充分反映。這首詩闡發哲理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簡言之,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今天再讀這首登高望遠的七言絕句,仍覺意蘊深邃,豪氣滿懷。

  • 2 # 酸辣土豆泥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你快回來我的小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