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89462928818

      地球自從形成以來在地表和內部進行著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地球表面形態特徵正是地球的內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力是形成地球表面差異的重要原因。探討地殼運動的產生原因,需要用大地構造理論加以解釋。  板塊構造說是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新的全球構造學說,由於板塊構造新理論的出現,地球科學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意義十分重大。目前板塊構造說已經成為綜合多學科成果的主要理論框架,成為現代流行的被普遍接受的最新理論形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海底擴張的現象已被證實,大陸漂移的假說也被普遍承認。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並將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躍部位都連線成為帶狀。  由此,人們設想,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可能表現為若干岩石圈板塊的相互運動。1968年,法國的勒皮雄(X.Lepichon)、美國的摩根(W. J. Morgan)和英國的麥肯齊(D.P. Mckenzie)等學者根據當時已經發現的諸多新的地質現象,把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的概念發展成為著名的“板塊構造說”。板塊構造說提出後,又被許多科學家不斷予以完善,很快得到了其他地學工作者的贊同。現代地球科學的發展,以板塊構造說的建立為標誌進入了革命時期。  1970年後,板塊構造學說確立。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是:  (1)岩石圈板塊是在軟流圈上滑動的  地球的最上層沿垂直方向可劃分為物理性質截然不同的兩層:堅硬的岩石圈和部分熔融的軟流圈。全球岩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一部分)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相互運動著的若干剛性板塊所構成的。每一個板塊都“浮”在軟流圈之上,岩石圈板塊就在軟流圈上滑動,大陸漂移實際上是板塊運動的結果。這些板塊在以每年1釐米到10釐米的速度在移動。  (2)地球的岩石圈劃分為許多板塊  岩石圈分為若干個板塊,各個板塊在不斷移動相互擠壓,而各個板塊內部相對比較穩定。勒皮雄把全球岩石圈劃分為6大板塊(圖5-3-7):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南極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它們決定了全球板塊運動的特點。板塊的分界不受海陸限制。岩石圈的厚度一般是70~100千米,在洋中脊其厚度不足10千米。  3)地球板塊之間在相互運動  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之間則比較活動,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4)板塊作用的驅動力是地幔對流作用  地幔對流體存在岩石圈之下,對流體上升的地區正是大洋的海嶺,在對流體的作用下,海底岩石受力破裂,地幔物質上升到達頂部冷卻凝結而形成海嶺,以後繼續上升的地幔物質從海嶺頂部的巨大開裂處湧出,形成新的大洋地殼,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殼以每年幾釐米的速度推向兩邊,使海底不斷更新和擴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仙人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