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談古論金

    唐代人可以稱呼父親為“阿耶”、“耶耶”;

    杜甫《兵車行》有: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同樣是杜甫的《北征詩》有:

    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

    李世民有一封寫給兒子李治(即後來的唐高宗)的信,信內自稱和信末署名也均為“耶耶”。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這封信熱情奔放到肉麻的地步,此處按下不表)

    可以稱呼為“阿爹”;

    韓愈《祭女挐女文》有:

    阿爹阿八,使汝嬭以清酒時果庶羞之奠,祭於第四小娘子孥子之靈。

    (韓愈被貶路上,十二歲的第四個女兒一病夭折,作為父親的韓愈痛惜不已)

    可以稱呼為“哥哥”;

    《舊唐書·王琚傳》記載:

    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氣惟有太平。”

    這裡的“四哥”,指的是玄宗的父親睿宗,對就是那個非常佛系的皇帝李旦,因為他在同母兄弟中排行老四。

    《舊唐書·棣王琰傳》記載:

    臣實不知有符,恐此三人所為也。惟三哥辯其罪人。

    這裡的“三哥”指的也是棣王李琰的父親玄宗,因為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三。

    《淳化閣帖》卷一《唐太宗書甘泉帖》有:

    省書潸然,益增感念。善自將愛。遣此不多。哥哥敕。

    這封李世民寫給李治的簡訊中,他又自稱“哥哥”了。

    可以稱呼為“家君”;

    王勃《滕王閣序》有:

    家君做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對父親的稱呼分為當面直接稱呼自己的父親和和別人說話時稱呼自己的父親等不同的情況,父親對兒子稱呼自己往往和前者有比較大的關聯度(如阿耶、耶耶、阿爹、哥哥等),而後者有自謙的意味(如家君等)。

    第二,上述以外,之前沿用到唐的阿父、阿公、阿翁、家父、家公、家翁等應該還是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第三,唐朝稱呼父親在現在看來唯一比較特殊的是用哥哥這個詞彙。

    哥在漢語中本身沒有兄長的含義,用來指兄長極有可能來自於鮮卑、突厥等北方草原民族語言,而哥同時可以用來指父親和兄長,也非常有可能與草原民族的傳統有關——比如在鮮卑語可以用“阿幹”稱呼父兄,有學者認為正是“阿幹”被漢語諧音借用,逐漸演變為“阿哥“、”哥哥”。

  • 2 # 上下上下五千年

    手機前的讀者你們好哦,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唐代稱呼父親可以為:父,翁,尊,君,公

    自己的父親則可稱呼為:家父,家翁,家尊。朋友的父親則可稱呼為:令尊,令公別人家前面用其:其父,其君

    另外朋友們唐朝父子之間還可稱兄弟,通語哥哥。

  • 3 # 時拾史事

    假如是平民家庭,兒女叫父親就直接稱呼為“父親”或者“阿耶”,唐代對父親的稱呼比較亂,而對母親的稱呼則同現在比較相似(阿孃、娘娘、母親)。

    比較普遍的稱呼是“耶”(爺)的各種衍生詞,“耶耶”“阿耶”。這些在唐詩裡出現較為普遍,比如《兵車行》“耶孃妻子走相送”

    另外一種是“哥哥”,在《舊唐書》中屢次出現叫父親哥哥的,李世民有一封寫給李治的信,文末也署名為“哥哥”,不過要指出的是,哥哥在唐朝既可以指哥哥也可以指父親,唐玄宗曾經稱寧王為大哥,寧哥。有說法稱這個稱呼是從遊牧民族傳來,在唐朝並不是通用的稱呼。唐朝叫哥哥的官方說法是阿兄或者x兄,叫父親的話口語是“耶耶”,書面語則是“父親”或者“大人”,在唐代,“大人”是一種嚴肅場合的稱呼語,是用來稱呼父母的。這種稱呼方式一直保留到了清代。一些話本中也有出現。所以假如穿越了千萬不要隨便喊大人,到處認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田汽車音響改裝選擇德國彩虹汽車音響是否明智?有什麼更好的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