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雲吐秀

    四十歲前的劉邦有過什麼樣的心路歷程?我要說,用兩個字就可以表達,哪兩個字,就是艱辛。我們先看看四十歲之前的劉邦都在幹什麼?

    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減去四十,公元前都是用減法。是公元前216年。公元前207年,子嬰自去帝號,仍稱秦王,在路邊把王印掛在脖子上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可以看出,在秦朝滅亡時,劉邦四十九歲。我們由此可以推算出,四十歲時的劉邦主要經歷了兩段人生。

    一是還在為秦朝當亭長,二是起事初期。可以想見,這兩段人生都不好過,所以我用艱辛兩個字來概括。

    在秦當亭長這個小官也不是好當的,他自己還要到咸陽服徭役。大家都說秦叫暴秦。太公司馬遷說:秦始皇懷著貪婪卑鄙的心理,運用一己私智,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廢棄仁義治國的原則.禁止典籍流傳,使刑法殘酷,以權術暴力為先,以仁義為後,把暴虐作為統治天下的辦法。可以想見,在這種政治環境下,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劉邦的日子也不好過。陳勝、吳廣為什麼起義,就是因為忍受才揭竿而起的。比較有意思的是,劉邦有和陳勝吳廣相似的經歷,也為此起事。

    史記上說,劉邦為縣裡押運役徒去酈山,役徒因為想家怕苦許多人都在途中逃走了。劉邦想等我押著到酈山,也就剩不下幾個人來了,我的頭也保不住了。於是,他找了個地方,把大家招集到時地起拿出酒來喝,對大家說:喝了這頓酒,大家各自跑吧,自謀生路去吧。我也不去咸陽交差了,我也從此和暴秦分道了。您想想混到最後,活不下去,這種心路歷程得多艱辛啦!

    再說第二個艱辛。起事,說的容易,做起來難。我們一句話說完了,陳勝就揭竿了,就成功了,但真要走上成功的道路不脫幾層皮才怪呢。劉邦和陳勝不一樣,號召力也不一樣,陳勝吳廣本來就是徭役,幾十萬徭役都有同感,一呼百應就先起來了。劉邦不行,是個舊秦吏,還好有一幫好兄弟幫襯著。幾十個人,百十個這樣發展著,打一個勝仗,就得打兩個敗仗,見到來頭大的,人馬多的就要靠上去,給人站隊提鞋,這樣才回繼續混下去,早期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他恨了一輩子的雍齒。

    好不容易打下塊根據地,叫好兄弟雍齒守著。可陳勝的大將周市過來後,派使說雍齒:“ 你雍齒如果以此地投降魏,魏封你雍齒為侯,仍然駐守豐邑。”雍齒本來就很不喜歡劉邦,有封侯的機會當然不會錯過。於是魏國派人不招降他時,就背叛劉邦,為魏國防守豐邑城。打又打不下來,人還氣病了。後來,聽說東陽寧君、秦嘉立景駒為假王,住附近,就趕快過去依附他們了。如果此時叫劉邦談談心程,他一定會掉淚水的。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正是這種雖然艱辛,但永不放棄才始劉邦有走到最後的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攝影的魅力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