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中秋無月》
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溼紗窗,雨溼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回覆列表
-
1 # 無功用行
-
2 # 風荷清圓
一翦梅·中秋無月
一一“一剪梅”是詞牌名,“中秋無月”是題目。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溼紗窗。雨溼紗窗。
一一上片今昔對比。同是中秋,昔年丹桂飄香,舉杯賞月,月與花與酒同杯;今宵酒還是那酒,可卻是雲陰雨溼,中秋無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雲溼紗窗。雨溼紗窗”兩相對照,鮮明的表達了今不勝夕的慨嘆。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一一下片承上,想要乘風去問上天為何中秋無月,可惜路不通、信亦不通。聯絡作者背景,不難發現,此處應是一語雙關。辛棄疾一生浮沉,所謀唯抗金復國一事,然時運不濟,“路也難通。信也難通”豈不正是壯志難酬的寫照?
然而雖無月輝,還有紅燭,姑且就著這紅燭從容飲酒嘯歌,表達了作者雖是壯志難酬,但仍樂觀以對的積極心態。
那年中秋,空明星希,月落花叢,人置身丹桂樹叢當中,彷彿伸手可摘桂花,彷彿舉手可摸明月。舉一杯酒,落花散入酒杯中,晃動杯中之月,漣漪微微。
辛棄疾年輕時,是個蓋世太保一樣的人物。他是山東人,出生之時,已經淪落於金人手中。年紀稍大,辛棄疾便成為了抗金義軍的領袖。那時候是如何的意氣風發,想也想得到。
後來率領隊伍渡長江南下,進入南宋朝堂。原本是想借朝廷之力,繼續北伐,恢復北方社稷。誰料南宋朝堂根本沒有求戰之心。原本的隊伍又已被收編。辛棄疾只能接受朝廷的認命,做了幾年的官。
當官之時,也沒有忘記恢復中原的理想,持續的上書進諫,述說北伐的種種可行之策。但是主和派把持的南宋朝堂怎麼可能採納。幾次進諫之後,辛棄疾丟官去職。只能退隱山居。
所以接下來就是如此寫的:
今歲中秋,暗夜無光,風雨連綿,無奈上樓閒飲宴席中。
兩耳多聞窗外事,雲煙隨風入眼來。
試問人間何功業,道阻路難天不通。
罷罷罷,
且寄心思杯酒中,長歌幾曲散憂愁。
開始閒居生活的辛棄疾空有報國之心,苦無報國之路。只得寄情于山水之間,疏情於詩詞歌賦之中。
他的許多詩詞雖然寫景,寫情,但情與景之間,蘊含有深刻的報國之意、落寞悵惘的心情。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
所以他常被稱呼為豪放派詞人,其實豪放當中卻有著深深的無奈。
說句玩笑話,或許有時候,稱呼他為鬱結派詞人、表裡如二派詞人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