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溪山之水
-
2 # 進城的放牛娃
最主要的問題應該是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後遺症吧!眾所周知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社會。農業社會就代表著科技不發達,從古代原始的刀耕火種到近代的肩扛牛拉其實也沒進步多少。這就導致一個必然的後果就是人多才能力量大。所以我們的先人們為了能吃口飽飯就得多幹活,而在沒有先進生產工具的情況下就只能多出生人口才能保證有更多的生產力來多幹活。
而生產效率的底下就使得人們必須抱團才能提高更大的生產力。沒有發達的通訊和交通工具就使得人們走不了多遠就限制了人們的活動範圍。那時候一家人的農活做不完一般會找其他的同村人幫忙,等自己的農活做完了又可以去幫別人。這種互助無形中就拉近了同村人的走動。現在國家政策是城市化,讓以前的農民到城裡去住鋼筋水泥的樓房,而住到樓房的人們沒有以前做農活的互動和利益自然感情也就淡下來了。再加上現在的通訊發達和娛樂發達讓以前非得見面才能搞定的事現在一個電話一個微信就能解決,以前大家一起才能熱鬧熱鬧,而現在在家就可以看電影打遊戲。那還何必去見面呢?還有現在的攀比風氣也讓很多走動帶來不必要的尷尬
-
3 # 劉志威
在過往人們為了敘親情,拉家常,攀關係往往彼此之間走動較多,主要是因受制於有限的溝通方式,且主要是透過面談,隨著社會的發展書信,電話逐漸可以實現遠距離溝通及問候,打破了距離的限制。隨著網際網路發展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人人可以隨時隨地交流溝通,在技術層面上甚至不再需要走動但過往的敘親情拉家常一樣可以透過通訊手段完成。不必糾結於感情淡薄,人猿相揖別正是因為我們會使用工具。工具提高了生產率,也見證了歷史的發展,打破地域限制隨時隨地溝通交流不正是人類發展的最大動力嘛——實現大規模協同合作。心理學指出人的幸福來源於良好的人際關係,只要能心情愉快的溝通交流則不必要拘泥與效率低下的方式。當然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客居他鄉的遊子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孩子家人,還是需要我們身體力行的走動。
總覺的現在的人們不向以前走動的多了,即使走動了也沒以前交流的熱情,向隔層是的,沒活可說。我想手機的出現和手機上提供足不出戶的便利-交流軟體,使人們每天用手機就可瞭解身邊人的動態,這可能也是導至人們不愛走動交流的原因吧!
回覆列表
七八十年代國內很多地方基本上還很落後,在我小時候,我們那裡電都沒通,還點的煤油燈呢,夏天吃過晚飯,大人們沒事就在一起侃侃大山,一群小孩再一起打打鬧鬧,從你家串到我家,從村東跑到村西,那時候的人們純樸,遇到困難都是你家幫我家,我家幫他家。社會在變,人也跟著變,現在的人手一部手機,家家大彩電,娛樂專案多了,在家呆個十天半個月也不會無聊,想出門了,開著小汽車直接到目的地了。其實最主要的是攀比心裡,特別是農村,攀比成風。有錢的不願和沒錢的來往,沒錢的也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所以惡性迴圈你說誰還願意四處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