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94487464459

    《遊褒禪山記》有感 最近剛學習了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讀後第一感想是哪個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為大家解釋一下:怠,懈怠之意也。這懈怠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鬆懈懶惰。 或許那位先輩是膽小了一些,鬆懈了一些,懶惰了一些,但他一人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就滅了。結果一起遊玩的人都出來了。而出來的人又有人責備這位先輩。連作者王安石也感覺後悔聽了這位先輩的話。但這一切都應讓這位先輩來承擔嗎? 非也,非也。這位先輩只是一句意見性、提示性的話,又沒讓其他人非得跟著出來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著出來嘛。是擔心他一人出來有危險嗎?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餘二人繼續自己的遊玩嘛。是因為給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絕而跟著出來嘛?本人估計其他三位也有些擔心也有些怠,只是因為面子不好意思說罷了。有敢說的了,也就有了個臺階下了。但最後敢說出心裡想法的人卻因為火未滅未發生危險而成了被責備的物件了,成了背黑鍋的人了。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這篇文章中提出了“盡志可以無悔”這個觀點。我十分認同。 列寧曾經說過:“人沒有理想就成了動物,理想推動著進步。”由此看來,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志向,取得成功。有一位作家就曾經說過:“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奮鬥。”這句話一針見血的指出,奮鬥的意義遠大於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盡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奮鬥”嗎? 是的,成功源於奮鬥。但是,奮鬥並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奮鬥者歷盡艱難困苦卻與成功無緣,或者因為各種原因沒能看到成功,但他們的奮鬥為後繼者開闢了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他們的奮鬥仍具有重大的意義。歷史不會單憑成敗論英雄。就像提出“盡志可以無悔”的王安石,他試圖變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盡了一些方法,努力奮鬥過,但最終沒有成功。他盡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問心無愧。我們後代也同樣不會因為他的失敗而視他為一個無能的失敗者。他竭力爭取的過程不同樣值得我們欽佩嗎? 人生正如一條曲線,轉折多變,人們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條直線那樣一帆風順,然而,卻時常事與願違,曲線的人生需要經受許多磨練。盡了力不能獲得成功的事在這樣的人生中屢見不鮮。如果只是因為盡了力卻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獲得成功?所以,失敗了並不要緊,只要你認為在這條路上盡了力,自己問心無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奮鬥不息;只要沒有成功,就繼續努力,就算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覺得悔恨的,因為“盡志可以無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什麼茶有潤腸、瘦身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