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為無不為0632
-
2 # 阿楚ACHU愛畫畫
一般來說:國 範圍更大
首先說說兩個字的形成概念。
國(拼音guó)是現代漢語常用字。本義指疆域,地域。這個意思後來寫作“域”。引申指地區,區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諸侯國。後泛指國家。也指國都。在現代,對於“國”的觀念是:“國家是階級壓迫階級的工具,是暴力的機器。”在古代把分封給諸候的封地叫“國”,把都城叫“國”;把地域也叫“方”或“國”。從字的源義來看,可以說,古代人民對於“國”的觀念的形成,是比較晚。但是國家還是代表天子腳下全部的疆域。
城 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城”最早見於戰國[2]。“城”本意是城邑四周的牆垣,裡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單用時,多包含城與郭。城、郭對舉時只指城。城在古代還有國、國家的意思,比如,中央之城就是中央之國的意思。到了現代,城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圍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現代一些大型營業場所也叫做城,如影城、服裝城。城邦只是疆域的一部分。
而且以前的國 這個字並不是這樣寫的,是這樣:國
古代的“國”字,左邊是一個“口”,代表城市人口,右邊是古時候的一種兵器——戈,意思是有武力護衛的城市。後來,城市的四周用圍牆圍了起來,感覺更安全了,這樣代表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是保障國家人民安全利益的基礎。
這個問題問的有意思,簡單來說一下。
我們先來說一下“國”字。
古代,國有多重含義。
1.天子分封給諸侯的封地。比如春秋戰國時的秦國,齊國,燕國,中山國等。
2.某一地域的統稱。像“紅豆生南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
3.把都城叫“國”。像我們知道的西周時的“華人暴動”,這裡的國,就是指都成鎬京,居住在那裡的人就叫“華人”,有華人還有“野人”。野人是指遠離城邑的人。
可見現代意義上的“國”,其實形成的還是比較晚的。
這可能和中國古代更重視朝代更迭有關,只知有朝,而不知有國。
國家永遠都在那,只是換了不同的主人罷了。
把地域也叫“方”或“國”。從字的源義來看,可以說,古代人民對於“國”的觀念的形成,是比較晚的。
再說“城”。
1.“城”本意是城邑四周的牆垣,裡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像“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一般我們說的城,多是包括城和郭的。
2.城在古代還有國、國家的意思,比如,中央之城就是中央之國的意思。但以城指國的時候還是很少的。
這樣對比一下,我們基本上可以確定,通常情況下,國還是要比城的範圍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