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地理優勢,我們都知道關中盆地號稱“四塞之地”,“金城千里”。
最有代表性的總結當屬縱橫家蘇秦之言:“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
直到漢初,張良勸說準備在洛陽定都的劉邦移都關中時的話:“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所謂的四塞,就是指控扼關中盆地的四個要關,東邊的函谷關,東南之武關,西部的大散關,西北的蕭關。控制了這四個要關,就能進可攻,退可守,盡得地利。
關於這方面的優勢,已有很多的論述,這裡就不多說了。
然而大國征戰,除了必要的地理優勢外,經濟方面的支撐也是必不可少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道理。若想以關中盆地為核心進而攻取天下,還需要注意關中盆地“天府之國”這個重要條件。
《史記 河渠書》中鄭國渠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處在秦國東邊的南韓,想用修築水利工程的辦法把秦的力量削弱,使之無力東征。於是派自己國家的優秀水工鄭國為間諜,說服秦王修渠,雖然中途秦王發現被騙很是氣憤,然而最終還是沒有殺鄭國,堅持將渠修好,並以鄭國之名稱此渠。結果就是:“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秦鄭國渠線路示意圖
除了關中盆地的鄭國渠,秦國在公元前316年發兵取巴蜀,後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於秦昭王末年修築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另一個"天府"。
都江堰工程示意圖
賈誼在《過秦論》稱:“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在這個漫長的準備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秦國統一了四川盆地和關中盆地兩個重要地理單元,並且透過水利工程的修建,最大程度發揮了兩地的農業潛力,最終為統一六國的戰爭機器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是秦國地理優勢的另一面,雖然不如雄關四塞之險要,但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說到地理優勢,我們都知道關中盆地號稱“四塞之地”,“金城千里”。
最有代表性的總結當屬縱橫家蘇秦之言:“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
直到漢初,張良勸說準備在洛陽定都的劉邦移都關中時的話:“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所謂的四塞,就是指控扼關中盆地的四個要關,東邊的函谷關,東南之武關,西部的大散關,西北的蕭關。控制了這四個要關,就能進可攻,退可守,盡得地利。
關於這方面的優勢,已有很多的論述,這裡就不多說了。
然而大國征戰,除了必要的地理優勢外,經濟方面的支撐也是必不可少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道理。若想以關中盆地為核心進而攻取天下,還需要注意關中盆地“天府之國”這個重要條件。
《史記 河渠書》中鄭國渠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及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處在秦國東邊的南韓,想用修築水利工程的辦法把秦的力量削弱,使之無力東征。於是派自己國家的優秀水工鄭國為間諜,說服秦王修渠,雖然中途秦王發現被騙很是氣憤,然而最終還是沒有殺鄭國,堅持將渠修好,並以鄭國之名稱此渠。結果就是:“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秦鄭國渠線路示意圖
除了關中盆地的鄭國渠,秦國在公元前316年發兵取巴蜀,後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於秦昭王末年修築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另一個"天府"。
都江堰工程示意圖
賈誼在《過秦論》稱:“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在這個漫長的準備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秦國統一了四川盆地和關中盆地兩個重要地理單元,並且透過水利工程的修建,最大程度發揮了兩地的農業潛力,最終為統一六國的戰爭機器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是秦國地理優勢的另一面,雖然不如雄關四塞之險要,但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