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對比東方人由於體質,生活習慣等問題,與東方人食物的區別比較明顯,如,西方人喝冷水,東方人熱水?西方人喝咖啡,東方人喝茶,西方人吃肉,東方人吃素,為什麼都會西方有酒,東方有酒缺沒有替代品?
回覆列表
-
1 # Prussia
-
2 # 侯迦藍
從原料和工藝:相同
酒在作為一種飲品的角度來講,本質的確沒有區別:無論是原料是糧食還是水果,釀酒都是糖在酵母的作用下產生酒精的過程,這個過程現在叫做發酵,而透過蒸餾技術可以提高酒精濃度,葡萄酒蒸餾之後就是白蘭地,蘋果也可以做白蘭地;糧食為原料的酒,無論是白酒還是西方的威士忌都需要經過蒸餾工藝。
但是,歐洲人說酒的時候,特指葡萄酒(wine),並非烈酒(spirits),也不是指啤酒(Beer)。
華人說酒的時候大部分是指白酒,對於其它酒一般是特指啤酒,洋酒等。
從文化價值演繹:各有特色
西方的葡萄酒更接近中國的茶文化,在16世紀之前沒有發現細菌的之前,都是人們潔淨水源的選擇。
微量的酒精可以讓“直飲水”儲存更長時間,煮沸天然水源有助於殺菌。(在不知道細菌為何物的情況下,絕對偉大的技能)
但在非常缺糧食中國古代,酒是種非常珍貴的飲品,一般都是“招待”之用,所以才有“無酒不成席”之說。
所以中國白酒的文化核心是“社交”,並非日常家庭配餐之用。
在非正式場合,西方人更喜歡喝一杯烈酒,白蘭地或者威士忌,更像中國非正式社交場合先喝杯茶一樣。
而中國廣東吃早茶的文化更與西方人晚餐搭配入門級的葡萄酒一樣,都是各自文化的延續。
約會或者慶祝場合,西方人才會選擇更貴的葡萄酒作為社交工具。
酒都含有一定的酒精度,所以其本質基本一樣,這也就沒有東、西方之區別。至於標題描述的那其實只是東、西方人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餐飲習慣而已罷了。
酒是西方人的交際媒介物
雖然東、西方的酒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但在中國與西方歐美國家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功效。酒在歐美社會除了作為佐餐、解乏和待客的飲品外,它也是一種純禮儀性的交際媒介物。比如,在一些個人家庭聚會、文化藝術界人士聚會的沙龍、社會團體舉辦的大型酒會中。總而言之,酒在西方歐美社會中,似乎沒有被賦予太多的人文成分。
酒是華人情感的粘接劑
酒在中國可謂是人際社會關係的高效粘接劑。從桃園三結義到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無論是義結金蘭還是刎頸之交,或是歃血為盟,乃至仇家冰釋前嫌而重歸於好都少不了酒這種東西。所以,酒在江湖社會中已經沉澱了厚重的情感成分。當酒進入現代商業社會後,它又具有了一種奇葩的商業效應:在公司辦公室裡籤不了的業務訂單,在酒店餐廳的觥籌交錯中通常可以搞定。當然,必須要有一位‘’十八碗‘’酒量的業務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