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嘉哥64
-
2 # 老街味道
魏晉以前的詩是按照口語押韻的,而且沒有平仄的要求。因為沒有統一的韻書, 因此有一些當時押韻的字到了唐朝讀起來就不押韻了。
到了齊梁時期,開始講究聲律,注重四聲和平仄。那時的人當然也不能天生就明白四聲。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就曾經問做客的僧人:什麼是四聲?
要知道梁武帝蕭衍與創立“四聲之說”的沈約、王融等人是同時代的詩人,他們都是著名的“竟陵八友”的成員。可見並不是所有詩人都瞭解平上去入。
當時那個僧人回答說:天保寺剎。後來有人說為什麼不說:天子萬福?看來這個和尚拍馬屁的功夫有待提高。他們提到的這八個字恰巧都是平上去入。
到了隋朝出現了韻書,當時的幾位大儒根據全國各地的方言,由陸法言執筆,制訂了官方的第一本韻書。
唐朝直接把修訂後的韻書作為考試的聲韻工具書。舉子們來自五湖四海,各地方言發聲都不相同, 因此韻書成為必備寶典。我看過一篇論文,因為考試時不許看韻書,橘子們背韻書影響效率,後來韻書就放在考場裡允許查閱了。
所以說,韻書類似於當時的標準普通話發音,應該就是當時的官話了。古人和我們一樣,估計京城的人學習來方便些,外地人會難一些。
一句話,中國地大物博,各地語音不同。在韻書出現以後,古人的平上去入是要以韻書為標準進行學習的。
至於作詩呢?如果是格律詩和律賦,科舉考試最為嚴格,一絲錯不得。在空海的《文境秘府》裡記載了一些王昌齡等人關於作詩的論述,但是大部分相關文獻還是遺失在歷史的海洋之中。
宋朝時韻書又進行了修訂,填詞相對寬鬆一些,作詩押韻依然比較嚴格,也都是依據韻書來。
到了元朝因為北方口音發生了變化,官話與宋朝不同了,但是寫詩填詞的“平上去入”還是依照宋朝的《平水韻》為基礎。不過元朝出現了新的文學形式“元曲”,受元朝官話的影響,元曲取消了入聲,與詩詞就不同了。
無論官話怎麼改變,經歷了元明清以後,唐宋奠定的詩詞規則沒有太大的變化,我們今天寫詩填詞,依然以當時的韻書作為基礎。
回覆列表
中國從五帝三皇到商周的甲骨文字,就是靠統一文字各個部落國家混用合用,到兩週春秋戰國時,文字己經通用五六百年,有文定有音,可以肯定周朝時一定有統一的字音了,兩漢又五六百年,更不用說,一脈相承唐宋元明清傳來至今,總之論中國歷史是不能分開來講的,用宏觀的一統說就什麼都解釋通透,中國歷史學家一定要尊循這個規則才能通解中國歷史,而不是一味割裂解說,行不通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