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諾媽家有男寶
-
2 # 年糕媽媽
孩子們搶玩具是很多爸爸媽媽頭疼的問題。尤其是當自家孩子遇到比較霸道的小朋友時,不替孩子出頭吧,怕孩子會吃虧;出面替孩子擺平吧,又怕孩子會變懦弱,以後都不敢自己解決問題了。糾結萬分,舉棋不定。
關於搶玩具這件事,糕媽想分享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來自之前追的《爸爸去哪兒》。其中陳小春兒子Jasper身上發生的一件小事,突然讓我發現了一個觀察孩子世界的全新視角——
在這一集裡的選房環節中,陳小春的手氣“爆棚”,抽到了本季開播以來最破的一間茅草屋;杜江也抽到了開播以來最好的一間“豪宅”。
看看別人家的房子,再看看自己的茅草屋,Jasper真是好羨慕啊!於是在沒和爸爸商量的情況下,就跑去找杜江商量換房,杜江很大氣地答應了。
這時陳小春從屋裡出來,Jasper忙徵詢爸爸的意見。小春其實已經聽到了他們的對話,但他沒有立刻批評Jasper這樣做不對,只淡淡地說了一句“你說吧”。
Jasper猶豫了半天,還是決定不用換了。因為就算不換房,他明天一樣可以來嗯哼住的房子裡玩。
看的出一旁靜靜觀察的陳小春也鬆了口氣,臉上都帶著點小驕傲——兒子真棒。
嗯,Jasper很棒。懂得有理有據的表達自己的需求,也知道發現自己做的不對後及時改正。
但是更棒的還是陳小春:不急著批評孩子,而是願意等一等,看一看,給孩子思考和改變的機會。
為人父母,真的要給孩子多一點時間成長,同時也是給自己機會,把孩子看得更清楚。
第二個故事,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哈佛心理學博士劉軒,曾經分享過的他兩個孩子搶玩具的故事——
一次,姐弟倆拿著一個類似超市收銀機的玩具,請爸爸幫忙換電池。電池換好後,姐弟倆為誰來當“老闆”這件事爭執了起來。爸爸想幫忙協調,便提議玩具要共享,能不能讓弟弟先玩(因為那是姐姐的舊玩具),可是姐姐不同意。
於是爸爸又提議,大家石頭剪刀布,贏的人先玩。這次姐弟倆都同意了,一輪猜拳後,姐姐贏得了先玩的機會。可就在這時,弟弟哇的一聲嚎啕大哭起來。
這還真是個好主意,連爸爸都沒有想到!於是弟弟馬上收起眼淚,和姐姐開心地玩了起來。
事後劉軒才知道,原來那天是弟弟先把玩具翻出來的。原本姐弟倆已經商量好,由弟弟先當“老闆”。可爸爸突然跑出來說,猜拳贏的人可以先玩。所以弟弟才會哭得那麼傷心。
原來,很多時候是大人把事情搞複雜了:不知道孩子們發生了什麼,還硬要跑出來干涉孩子間的事,以為自己是最公正、最明智的,結果反而弄巧成拙了。
倒不如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他們會用真誠、公平和創意,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第三個故事,是一位幼兒園老師講述的故事:
幼兒園有次親子活動裡,玩海洋球的時候,一個叫果果的孩子喜歡待在池子外面,把散落各處的球一個個撿回來。
這時候,洋洋從海洋池裡出來,正好經過果果身旁,手裡還拿著一個海洋球。果果伸出手去,想把洋洋手裡的球放回海洋池裡。
這時候洋洋奶奶就著急了,趕緊對果果說:“那是弟弟的球,不可以搶。”果果聽到後,默默地把手縮了回去。
過了一會兒,洋洋去玩搖搖馬,果果也跑過去,想像平常那樣和小朋友們排隊騎馬。洋洋奶奶又著急了,認為果果又想和洋洋搶搖搖馬。
雖然兩個孩子從頭到尾玩的很好,壓根沒什麼矛盾,但在洋洋奶奶眼裡,果果恐怕成了那個愛搶玩具的“壞孩子”了。
其實我們對孩子們之間發生事情的評判,往往都帶著主觀色彩。尤其是當我們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相處時,出於保護的本能,我們總會格外警惕。其他孩子的一言一行,彷彿處處透露著小氣、自私、霸道和攻擊。
也正是這份保護,打破了孩子間的正常交往,讓小事變大,誤會叢生。其實孩子們就在一次次試探和挫折中,學著怎麼和別人交往、學會如何在社交中建立彼此都舒服的界限感。
仔細想想,現在多讓他嘗試怎麼解決麻煩、化解矛盾,總要好過他長大後成為一個有“社交恐懼症”的新時代宅男/女。
其實孩子間的交往真的沒那麼複雜。倘若我們能淡定一些,做個安靜的旁觀者,讓孩子自己去相處,去解決問題,我們就會看到孩子美好和睿智的一面;就會驚喜的發現,原來成長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情。
回覆列表
孩子的事兒,讓孩子去解決。但是,父母的態度與策略,決定了孩子之間的友誼和愉快氛圍。
記得有一次,朋友帶著兒子來家做客,兩個年齡相仿的孩子很快玩在了一起。但沒多久,兩人又因為誰先玩一個玩具有了爭執。兒子手裡緊緊攥住玩具,滿臉不高興,並以“這是我的玩具,當然我先玩”的姿態堅守陣地,而朋友家的孩子也因為小夥伴不願意給他玩玩具而急得有些紅眼睛。
只見朋友很快蹲下身,柔聲對她的兒子說:“先讓弟弟玩一下,然後你來玩,大家輪流著玩,不是一樣嗎?”小朋友點點頭,很快恢復了平靜的心情,說:“那你先玩吧,待會輪到我玩,好不好?”
一場危機化解,兩個小夥伴重歸於好。看著兩人融洽的氛圍,我蹲下身悄悄跟兒子說:“小哥哥偶爾來我們家做客,你是小主人,現在你讓小哥哥多玩一會,這個玩具你每天都能玩呢!”
兒子聽了點點頭,突然很爽快地伸手把玩具遞給小哥哥,慷慨地宣佈:“現在你多玩一次吧!”我和朋友相視而笑。
孩子難免有不盡人意的表現,當我們高高在上地去訓斥他,去要求他,他雖然仰頭聽著教誨,心裡卻是諸多的不滿意,順從,或只因為你是大人,我是小孩,必須聽話。但是,如果此時,你是蹲下身跟孩子講,無意識中,家長說話心態會柔軟很多,孩子能夠捕捉到家長對他的友好和尊重,良好的對話機制,是解決矛盾的有效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