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融:強調做事用心、處事關心、服務開心;將人文的內涵融入工作場所之中,突顯公司「和樂圓融」的文化特質。
圓融最初為道教所倡導的:
道教雖以“少思寡慾”、“長生久視”為宗旨,主張學道之人應超然世外,獨善其身,不趨炎附勢;修道應以道濟世,既要修道證真又要救世利人。這種修己與利他的雙重目標,表現出道教“內以修身,外以行善”的出入世並重的圓融精神。
道教的圓融還體現在它的寬容、多元精神上。《道德經》雲:“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這就是說,能包容一切就能夠公平對待一切。道教在看待人和萬物的關係上,沒有人類中心論的觀點,認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在人與人的關係上,道教主張多元化,容納不同的價值觀,否定高低貴賤之分,反對自我中心論。
道教還特別提倡尊重女性。《太平經》雲:“天地之道,乃一陰一陽,各出半力,合為一,乃後共成一。”“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在家庭倫理中,男女地位應該是平等的,男女和合的人道與陰陽和合的天道是對應的。
道教自由圓融精神不僅表現為力求掌握自然規律而改造自然、戰天鬥地的自由;力求社會關係寬鬆活潑,個體在其中和暢自如、逍遙舒適的自由;還表現為個體身心的自由,即個體所具有的無窮之生命潛力。
道教為了使人們不受既定的價值觀和規範的束縛,張揚價值觀多元化的合理性、合法性,保持心靈的開放和絕對自由,讓思想不停滯、僵化,“浮雲舒捲絕常勢,流水方圓靡定形”。在時機不到時,“樂天知命,何慮何憂!安時處順,何怨何尤哉!”(葛洪《抱朴子外篇·名實》)在時機到來時,則如圓球滾落高山,如瀑水傾瀉江河,機敏神應,圓應萬方。所謂“蓋君子藏器以待有也,蓄德以有為也,非其時不見也,非其君不事也,窮達任所值,出處無所繫。其靜也,則為逸民之宗;其動也,則為元凱之表。或運思於立言,或銘動乎國器。殊途同歸,其致一焉”(葛洪《抱朴子外篇·任命》)。這也是一種積極入世而達觀圓融的處世態度,其目的是使心靈充滿了潛能、勢能,具有無窮的生機。
這種心靈的自由,同樣是與身形聯絡在一起的。性即神,命即氣,氣神同運,性命雙修,這是宋代開始的道教內丹學派的核心思想。道教性命雙修之學一方面積極追求精神超越即心靈自由提升的意義——這方面實已構成宋明理學家們的心性學的思想源頭;一方面又以重視身體,不忘養生乃至不輕視感性世界為取向,充分體現了道教個體身與心的圓融自由精神。
讀音:yuán róng圓融:
1.佛教語。破除偏執,圓滿融通。
2.通融。
3.指圓通。指文辭周密暢達。
圓融:強調做事用心、處事關心、服務開心;將人文的內涵融入工作場所之中,突顯公司「和樂圓融」的文化特質。
圓融最初為道教所倡導的:
道教雖以“少思寡慾”、“長生久視”為宗旨,主張學道之人應超然世外,獨善其身,不趨炎附勢;修道應以道濟世,既要修道證真又要救世利人。這種修己與利他的雙重目標,表現出道教“內以修身,外以行善”的出入世並重的圓融精神。
道教的圓融還體現在它的寬容、多元精神上。《道德經》雲:“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這就是說,能包容一切就能夠公平對待一切。道教在看待人和萬物的關係上,沒有人類中心論的觀點,認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在人與人的關係上,道教主張多元化,容納不同的價值觀,否定高低貴賤之分,反對自我中心論。
道教還特別提倡尊重女性。《太平經》雲:“天地之道,乃一陰一陽,各出半力,合為一,乃後共成一。”“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在家庭倫理中,男女地位應該是平等的,男女和合的人道與陰陽和合的天道是對應的。
道教自由圓融精神不僅表現為力求掌握自然規律而改造自然、戰天鬥地的自由;力求社會關係寬鬆活潑,個體在其中和暢自如、逍遙舒適的自由;還表現為個體身心的自由,即個體所具有的無窮之生命潛力。
道教為了使人們不受既定的價值觀和規範的束縛,張揚價值觀多元化的合理性、合法性,保持心靈的開放和絕對自由,讓思想不停滯、僵化,“浮雲舒捲絕常勢,流水方圓靡定形”。在時機不到時,“樂天知命,何慮何憂!安時處順,何怨何尤哉!”(葛洪《抱朴子外篇·名實》)在時機到來時,則如圓球滾落高山,如瀑水傾瀉江河,機敏神應,圓應萬方。所謂“蓋君子藏器以待有也,蓄德以有為也,非其時不見也,非其君不事也,窮達任所值,出處無所繫。其靜也,則為逸民之宗;其動也,則為元凱之表。或運思於立言,或銘動乎國器。殊途同歸,其致一焉”(葛洪《抱朴子外篇·任命》)。這也是一種積極入世而達觀圓融的處世態度,其目的是使心靈充滿了潛能、勢能,具有無窮的生機。
這種心靈的自由,同樣是與身形聯絡在一起的。性即神,命即氣,氣神同運,性命雙修,這是宋代開始的道教內丹學派的核心思想。道教性命雙修之學一方面積極追求精神超越即心靈自由提升的意義——這方面實已構成宋明理學家們的心性學的思想源頭;一方面又以重視身體,不忘養生乃至不輕視感性世界為取向,充分體現了道教個體身與心的圓融自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