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
指“氣少”、“元氣虛弱”。多由於臟腑虛損、重病久病損耗元氣所致。一般症狀有面色晄白、頭眩耳鳴、心悸短氣、動則汗出語聲低微、倦怠乏力等。如氣虛不能固攝血液,可使血不循經,發生崩漏便血、衄血等慢性出血病症,稱為“氣虛不攝”。
指肺虛。《素問.通評虛實論》:「氣虛者,肺虛也。」
摘錄於《中醫名詞詞典》。
【氣虛證】
氣虛證,是指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表現的證候。常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年老體弱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時諸證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以全身機能活動低下的表現為辨證要點。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強弱與氣的盛衰有密切關係,氣盛則機能旺盛,氣衰則機能活動減退。由於元氣虧虛,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以氣少懶言,神疲乏力;氣虛清陽不升,不能溫養頭目,則頭暈目眩;氣虛毛竅疏鬆,外衛不固則自汗;勞則耗氣,故活動時諸症加劇;氣虛無力鼓動血脈,血不上營於舌,而見舌淡苔白;運血無力,故脈象按之無力。
摘錄於《中醫診斷學》
具體來說還可以分為【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肺氣虛】【肝氣虛】其中肝氣虛容易被人忽視,但是臨床上還是很多見的。
僅供參考。
【氣虛】
指“氣少”、“元氣虛弱”。多由於臟腑虛損、重病久病損耗元氣所致。一般症狀有面色晄白、頭眩耳鳴、心悸短氣、動則汗出語聲低微、倦怠乏力等。如氣虛不能固攝血液,可使血不循經,發生崩漏便血、衄血等慢性出血病症,稱為“氣虛不攝”。
指肺虛。《素問.通評虛實論》:「氣虛者,肺虛也。」
摘錄於《中醫名詞詞典》。
【氣虛證】
氣虛證,是指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表現的證候。常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年老體弱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時諸證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以全身機能活動低下的表現為辨證要點。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強弱與氣的盛衰有密切關係,氣盛則機能旺盛,氣衰則機能活動減退。由於元氣虧虛,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以氣少懶言,神疲乏力;氣虛清陽不升,不能溫養頭目,則頭暈目眩;氣虛毛竅疏鬆,外衛不固則自汗;勞則耗氣,故活動時諸症加劇;氣虛無力鼓動血脈,血不上營於舌,而見舌淡苔白;運血無力,故脈象按之無力。
摘錄於《中醫診斷學》
具體來說還可以分為【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肺氣虛】【肝氣虛】其中肝氣虛容易被人忽視,但是臨床上還是很多見的。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