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
2 # 思無邪兮
非常榮幸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背子”,又名“繡䘿”,亦名“罩甲”,背子始創於秦,漸為庶民所採用。關於褙子的名稱,宋代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褙子本是婢妾之服,因為婢妾一般都侍立於主婦的背後,故稱‘背子’。婢妾穿腋下開胯的衣服,行走也較方便。今即世俗相承,由於背子束結、行動靈活自如,漸為武士所用,並與鎧甲配合,成為軍服,為歷代軍士兵卒所穿用,亦稱“戎服”,男子穿著便於作戰。宋代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人們的審美觀追求質樸,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襯於公服內,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則外穿,併成為典型的常服款式。
歷史上有許多記載男子穿褙子的史料,宋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襌》:“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水滸傳·第八回》:“見坐著一個人,頭戴頂萬子頭巾,身穿領皂紗背子。《朱子語類·卷一二七》:“今卜登極,時常著白綾背子。”在秦朝更是規定官員上朝要穿褙子,”《古今圖書整合·禮儀典·衣服部》引《實錄》曰:“秦二世詔朝服上加褙子,其制袖短於衫、身與衫齊而大袖。在唐朝也是讀書人的一種時尚,唐高祖減其袖,謂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間或曰綽子,士人競服。
褙子一般作為女裝,但實際上男女皆可服之,因使用和時間的不同,其形制變化甚多。宋代男子從皇帝,官吏、士人、商賈、儀衛等都穿。婦女從後、妃子、公主到一般婦女都穿。
有穿啊。不過,受儒學的影響,古人多崇尚質樸之美,褙子常穿在裡頭,不大穿在外面。
其實,褙子並不是源於中原。至少,戰國之前,中原人是不穿褙子的。在戰國時,趙武靈王改革,實行胡服騎射,才借鑑了西北戎狄的衣短袖窄的服裝,製作出褙子,跟中原華夏族人原先流行的寬衣博帶長袖大不相同。
褙子跟中原服裝的區別,一是袖子,二是開褉,三是揹帶,這些部分,總體說來就是更加方便活動,由於褙子繫帶束結,也不容易鬆垮散亂,漸為兵士所用,並與鎧甲配合,成為軍服,為歷代軍士兵卒所穿用,亦稱“戎服”。
很早以前,褙子的後面也自帶揹帶,但是由於長久不用,漸漸淪為裝飾,直至取消。
漢晉以後,由於褙子穿起來雖方便,但並不太符合當時人的審美觀點,因此男子穿著逐漸減少,或是穿在外服的裡面,而女子穿褙子逐漸多起來。
褙子是古人一個很聰明的創造,相當大程度地提高了服裝配合某些場合時的便利性。
雖然服裝的模式也傳到了日本、北韓等地,可惜,他們雖學得其形,卻未學得其神。例如,至今,日本人在需要衣裝精幹便利的時候,是另外拿一根繩子把衣袖等部分纏起來吊住,最後在肩膀處打個結,從來也沒想過在製作衣服時加條帶子就可以解決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