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5932748176

    人類常見的發電形式還有核能——核能源自大質量原子核的裂變,而大質量原子核不能在普通的恆星聚變中產生,它們產生於太陽出生之前的超新星爆炸。也就是說,必須要有一代以上的恆星走完演化歷程,壽終正寢並爆炸產生重原子核以後,這些散落的重原子核參與形成太陽系,才能進入我們地球內部的物質世界,然後因為化學作用的富集效應聚集在一起變成核材料礦物,最終才能被人類開採使用。換句話說,如果你家裡接入了核電站產生的電力,那你正在使用的是幾十億年前大質量恆星的餘輝。

    還有潮汐能:新穎而少見的能量來源。潮汐的產生是因為星體之間的引力作用——月球的引力把地球上的水吸引到面朝月亮的一端,而潮汐能是利用水的週期性漲落,這看起來好像是憑空變出來的能源。但這其實最終是來自月球和地球的旋轉慣性:想象一下,如果把地球上的水換成粘稠的蜂蜜,月亮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讓月球拖著蜂蜜形成潮汐,用不了多久,月球公轉和地球自自轉之間的週期差異就會被消耗在粘稠的蜂蜜中變成摩擦熱量,到最後地球和月球之間就會相互潮汐鎖定,永遠只有一面面向對方,這時地球上的蜂蜜就永遠不會再被月球拖著走,潮汐能量就徹底用完了。當然,地球和月球之間離潮汐鎖定還很早,潮汐能在可見的未來還是很穩定的能源。地球和月球的旋轉慣性最終是從哪來的?這可以認為這是太陽形成之前,大量氣體和塵埃之間的重力勢能在形成星體的過程中,逐漸轉化並儲存為公轉和自轉的動能。這些能量如果不利用,也會讓星體上的各種物質慢慢流動、摩擦並變成熱能。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卡戎就耗盡了所有的潮汐能,已經相互鎖定了。

    最後還有地熱,地熱來自於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的自然衰變。我們可以把地心看成一個超大號的核材料礦場,礦場內部的核材料自己就會慢慢衰變釋放各種射線和粒子,但是被包裹在地心中無法直接放射,只能被不停地吸收轉化,最後變成熱能。這些熱能能使地球內部的物質液化成為岩漿,並且促使岩漿產生對流,讓“漂浮”在岩漿上的地殼板塊運動起來。換句話說,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噴發、海嘯、造山運動和板塊撕裂等等地質現象,都是由地球中心的“核動力鍋爐”提供能量的。這些地球內部的放射性材料當然也來自前幾代恆星的超新星爆發。有些行星的地質運動太過猛烈、能量輻射過於快速,或者內部本來就沒有多少放射性元素,或者體積太小,經過若干億年後已經由內而外完全冷卻,星體內部再也“流動”不起來了。

    地球上還有一些能量也來自太陽系之外,但它們要麼渺小到完全無法利用(宇宙背景輻射),要麼龐大到只能造成災難(太陽系外物質形成的撞擊)。我們只能從這些能量中一窺宇宙的其他奧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解放單橋9.6米載貨車是不是停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