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這一趨勢正在被加劇和固化。三十年來,國家的轉型在繼續,但底層個體命運的轉型,卻在逐漸陷入停頓。“中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 2010級農村生源僅佔17%。(8月6日《重慶晚報》)
農村孩子考上重點大學的比例在降低。這樣的現實意味著什麼?首先,是農村孩子的競爭力在下降,在現有的考試規則和選拔模式下,他們的競爭力比不過城市的孩子,比不過過去的前輩。其次,是農村孩子的就業力在下降,當農村孩子自身的文憑不過硬,而家庭又幫不上忙時,他們的實際就業情況可想而知。
因此,看似簡單的比例下降,背後卻是農村孩子改變命運機能的退化,以及“知識改變命運”這個認知的潰敗——現在的農村,有多少家庭還單純地相信只要肯學,就可以改變命運?在就業難的背景下,人們只能期待孩子考上重點大學,可問題是,考上重點大學的難度卻越來越大。
弱勢群體正被制度設計日益邊緣化,社會遴選機制越來越向城市學生、富裕學生打開了更多的“門”。一者,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疊加了優勢家庭的競爭力,而幾乎將大多數農村學生擋在門外;二者,現行考試製度從內容上加大了農村與城市的斷裂,很多內容是城市學生才能接觸到的。以更廣泛的視角看,難考重點大學只是農村孩子面臨的現實問題之一,在就業的過程,他們更多是在單槍匹馬地硬闖,他們沒有能力藉助其他的資源順利就業,他們沒有辦法與別人“拼爹”;而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他們比城市的孩子更買不起房,因為他們沒有家底可以付首付,他們沒有老房可以墊底,沒有啃老的資格,結果只能在飆漲的房市中,被遠遠拋下。這些問題帶來的挫敗感,會讓人產生焦慮。結果,在信奉過知識改變命運之後,卻無奈地發現真正改變命運的可能不是知識。
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面臨困難》提出一個疑問: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如果“龍生龍,鳳生鳳”成為一種權益世襲,不管是否披著公平和正義的幌子,社會序列的最佳化、社會資源的配置,遲早會與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越來越遠。
這就意味著,在觀察農村孩子考重點大學越來越難時,應該有制度的視角和權利的視角。從本質上說,越是農村出身的孩子,越難上重點大學,不過是一系列權利不對等之後的結果之一。只有穩定的制度才能帶來信心,只有權利保障才能注入動力。當權利保障越來越完善 ,當每個人的際遇取決於個人的努力時,人們才會重拾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覺得自己的未來真的會越來越好。
“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這一趨勢正在被加劇和固化。三十年來,國家的轉型在繼續,但底層個體命運的轉型,卻在逐漸陷入停頓。“中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 2010級農村生源僅佔17%。(8月6日《重慶晚報》)
農村孩子考上重點大學的比例在降低。這樣的現實意味著什麼?首先,是農村孩子的競爭力在下降,在現有的考試規則和選拔模式下,他們的競爭力比不過城市的孩子,比不過過去的前輩。其次,是農村孩子的就業力在下降,當農村孩子自身的文憑不過硬,而家庭又幫不上忙時,他們的實際就業情況可想而知。
因此,看似簡單的比例下降,背後卻是農村孩子改變命運機能的退化,以及“知識改變命運”這個認知的潰敗——現在的農村,有多少家庭還單純地相信只要肯學,就可以改變命運?在就業難的背景下,人們只能期待孩子考上重點大學,可問題是,考上重點大學的難度卻越來越大。
弱勢群體正被制度設計日益邊緣化,社會遴選機制越來越向城市學生、富裕學生打開了更多的“門”。一者,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疊加了優勢家庭的競爭力,而幾乎將大多數農村學生擋在門外;二者,現行考試製度從內容上加大了農村與城市的斷裂,很多內容是城市學生才能接觸到的。以更廣泛的視角看,難考重點大學只是農村孩子面臨的現實問題之一,在就業的過程,他們更多是在單槍匹馬地硬闖,他們沒有能力藉助其他的資源順利就業,他們沒有辦法與別人“拼爹”;而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他們比城市的孩子更買不起房,因為他們沒有家底可以付首付,他們沒有老房可以墊底,沒有啃老的資格,結果只能在飆漲的房市中,被遠遠拋下。這些問題帶來的挫敗感,會讓人產生焦慮。結果,在信奉過知識改變命運之後,卻無奈地發現真正改變命運的可能不是知識。
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面臨困難》提出一個疑問: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如果“龍生龍,鳳生鳳”成為一種權益世襲,不管是否披著公平和正義的幌子,社會序列的最佳化、社會資源的配置,遲早會與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越來越遠。
這就意味著,在觀察農村孩子考重點大學越來越難時,應該有制度的視角和權利的視角。從本質上說,越是農村出身的孩子,越難上重點大學,不過是一系列權利不對等之後的結果之一。只有穩定的制度才能帶來信心,只有權利保障才能注入動力。當權利保障越來越完善 ,當每個人的際遇取決於個人的努力時,人們才會重拾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覺得自己的未來真的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