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神勇大義,最終卻陷入絕境,世人或高人譭譽參半,今天用陰謀論說一說
從陰謀論的角度,諸葛亮難辭其糾!三國志看上去是講三大英雄,實際上在暗敘兩大謀士的謀國之爭、陰陽之爭!而且不是為主謀國,而是為己謀國,處心積慮!
看看證據吧:
1、孔明早就陰謀奪國,可惜家世不給力,家產徒空壁,劉表太驕傲,曹操人太多,孫權有周瑜,於是只能借當時幾乎相當於白衣、卻擁有兩大戰神的劉備起家。白衣雖窮,人才也少,正好隨機籠絡之後加入的將士謀臣,將來勢成事順,大位可得!後來劉備生前新加入的武將稀缺,五虎將幾乎與孔明無關,魏延被嚴重打壓,唯一到了劉備死後,極力培養叛魏的姜維並收為第子,其情可疑!
2、既然要培養自己的將士,首先要剷除劉備的羽翼,尤其是關張二人。但站穩腳根之前,必須同舟共濟。但是關羽總是看不上孔明,於是赤壁之戰故意設下陷阱,即便殺不掉關,也令關三方受損。
3、入川之戰,一邊令張飛擔任陸軍先鋒,一邊又故意簽下軍令狀,結果張飛竟然一路奇兵,成功先至。此時的孔明,又以激將法開脫自己。
4、入川之後,大勢初成。關公與吳,雖有矛盾但還算局面相持。偏偏孔明之兄、平庸老實的諸葛瑾竟然出了一個一箭雙鵰的和親妙計:成則令劉關生隙,不成則令孫權狠下殺心。此計除孔明之外,誰能想到?聯想到關羽出事,和孔明關係很好的孟達居然不救,後來又獲得訊息反叛劉備,而孔明卻一直與之私通款曲,顯然沒有放在心上,而孟達也因此有回覆之心,結果喪命。
5、龐統的出現,孔明當然視為攪局。偏偏劉備也已意識到必須防範孔明,於是將龐統置於重位,可惜龐統過急,亡於落鳳坡下。
6、以劉備的大度,依然要在去世之前讓李嚴和孔明共防,又在趙雲面前故意說讓位給孔明(演義?),說明劉備早已起疑,但孔明此時當然不敢接手。因為劉備在川培養了諸多與孔明不和的世族,孔明當時也無得力戰將,怎麼敢接?
7、以孔明之謀,竟然六出祁山,傷及國本。如果少出一半,說不定魏吳先亂,蜀劉可以成就大業。應該是急於統一,便於自己上位。
8、殺掉劉封,又是以不救關公、危及劉禪作為理由。而劉封恰恰又被孟達投訴被欺凌,之前就已經勸殺多次!
9、再說說孔明的字義:由一孔而明,明為陽,指以陽謀為表,陰謀為體。而司馬懿的懿,則暗指女德,實為陰謀;字仲達,意為雖然為次,終於可達。
呵呵,陰謀論,也不好想,更不好寫。但誤讀之餘,何嘗不是道理?
關公神勇大義,最終卻陷入絕境,世人或高人譭譽參半,今天用陰謀論說一說
從陰謀論的角度,諸葛亮難辭其糾!三國志看上去是講三大英雄,實際上在暗敘兩大謀士的謀國之爭、陰陽之爭!而且不是為主謀國,而是為己謀國,處心積慮!
看看證據吧:
1、孔明早就陰謀奪國,可惜家世不給力,家產徒空壁,劉表太驕傲,曹操人太多,孫權有周瑜,於是只能借當時幾乎相當於白衣、卻擁有兩大戰神的劉備起家。白衣雖窮,人才也少,正好隨機籠絡之後加入的將士謀臣,將來勢成事順,大位可得!後來劉備生前新加入的武將稀缺,五虎將幾乎與孔明無關,魏延被嚴重打壓,唯一到了劉備死後,極力培養叛魏的姜維並收為第子,其情可疑!
2、既然要培養自己的將士,首先要剷除劉備的羽翼,尤其是關張二人。但站穩腳根之前,必須同舟共濟。但是關羽總是看不上孔明,於是赤壁之戰故意設下陷阱,即便殺不掉關,也令關三方受損。
3、入川之戰,一邊令張飛擔任陸軍先鋒,一邊又故意簽下軍令狀,結果張飛竟然一路奇兵,成功先至。此時的孔明,又以激將法開脫自己。
4、入川之後,大勢初成。關公與吳,雖有矛盾但還算局面相持。偏偏孔明之兄、平庸老實的諸葛瑾竟然出了一個一箭雙鵰的和親妙計:成則令劉關生隙,不成則令孫權狠下殺心。此計除孔明之外,誰能想到?聯想到關羽出事,和孔明關係很好的孟達居然不救,後來又獲得訊息反叛劉備,而孔明卻一直與之私通款曲,顯然沒有放在心上,而孟達也因此有回覆之心,結果喪命。
5、龐統的出現,孔明當然視為攪局。偏偏劉備也已意識到必須防範孔明,於是將龐統置於重位,可惜龐統過急,亡於落鳳坡下。
6、以劉備的大度,依然要在去世之前讓李嚴和孔明共防,又在趙雲面前故意說讓位給孔明(演義?),說明劉備早已起疑,但孔明此時當然不敢接手。因為劉備在川培養了諸多與孔明不和的世族,孔明當時也無得力戰將,怎麼敢接?
7、以孔明之謀,竟然六出祁山,傷及國本。如果少出一半,說不定魏吳先亂,蜀劉可以成就大業。應該是急於統一,便於自己上位。
8、殺掉劉封,又是以不救關公、危及劉禪作為理由。而劉封恰恰又被孟達投訴被欺凌,之前就已經勸殺多次!
9、再說說孔明的字義:由一孔而明,明為陽,指以陽謀為表,陰謀為體。而司馬懿的懿,則暗指女德,實為陰謀;字仲達,意為雖然為次,終於可達。
呵呵,陰謀論,也不好想,更不好寫。但誤讀之餘,何嘗不是道理?